如何看待佛法与科学的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45:47
如何看待佛法与科学的问题

如何看待佛法与科学的问题
如何看待佛法与科学的问题

如何看待佛法与科学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 说起
  时空是假相
  在物理上要证明这个现象不是一件容易事,虽然我们在这里不过分去强调数学推导,然而要说明这个理念多少还是要借助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是上一世纪二十世纪初提出的关于在「非牛顿系统」中的匀速与加速度运动的理论.十七世纪中到十八世纪初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建立的物理学,适用于三度空间(三维空间)的物体运动,尤其是地球上小型缓慢物体的运动,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汽车、火车的运动,飞机的飞行等等.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在牛顿理论中,空间和时间是绝对不变的,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空间、时间、质量、能量都是相对可变的.这个理论完全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方向,为宇宙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本人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的伟人」.他被后人尊为「现代科学之父」.(注: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际上是在光电效应方面的贡献.相对论在当时物理学界尚且有许多人所知晓和认同.)
  相对论有两个层次的理论:特殊相对论(又称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适用于匀速运动的物体,而广义相对论适用于加速运动的物体.爱因斯坦第一篇相对论的论文发表在1905年一个学术杂志《物理学年志上.同一期中还刊载了他关于布朗式运动与光电效应的论文,使他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和其它几位学者,发现当物体在接近光速运动中,许多物理特性会改变,例如物体的长度、体积等.物体的长度与速度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来说明:
  Lv是运动中物体的长度
  Lo是静止时物体的长度
  V是运动物体的速度
  C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约30万公里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物体在高速运动时(接近光速时),在我们的眼中,它的长度会缩减.
  因此,当一个物体以光速运动时,那么V=C,→V∕C=1,则
  我们此时会看到物体没有任何长度和体积(Lv=0).也就是说,根据爱因斯坦的公式推理,物体的大小、长短、距离在光速状态下统统消失.打个比方说,在一定条件下,你看澳洲与美国之间没有距离.用另一个比喻看,在一定条件下,你可以同一时刻在地球与火星上出现,因为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在此条件下没有了!正如美国NASA的太空物理学家斯丹?奥顿沃博士讲的,物体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出现.所以远近的距离不是绝对的,它是依赖观察者之状态而定.因此,绝对独立的空间和距离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的错觉而已.
  以上论述的是空间距离是假相,而至于时间也是假相,在物理学的相对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证.在爱因斯坦物理学中一个关键的假设前提,便是光的速度是宇宙中最高速度,并且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说,光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约30万公里∕秒)运行,这是物体可以达到的最高速度.特殊相对论是在这一前提下提出来的
  综上所述,认为空间与时间不可变,这是人们的错觉.在一定条件下,空间与时间可能会完全变样.事实上,最近所发现的宇宙黑洞就证明了这个理念.根据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的说法,黑洞中的时间与空间可能互相替换.这意味着空间可能变成时间的样子,时间可能变成空间的形状
  无中可生有
  谈到这个理念,让我们先引用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斯丹?奥敦沃博士的一段结论『自然界为我们揭示的物理现象往往同我们一般观察和认为的现象有天渊之别.例如,人在运动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空间可以变形;物质可以从纯能量中产生;物质可以在真空状态下忽然出现.』只要有足够的能量,物质便会从此产生,所谓「无中生有」.要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一下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讲,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可以凝聚成有质量的物质,物质的质量也可以分解为能量.这个守恒公式是:
  E=mc2 (能量=质量x光速2)
  这里,c 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约三十万公里;E是能量;m是质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反过来,质量也可以从纯能量中产生.我们只要将这个公式倒装一下,变成:
  m=E∕c2 (质量=能量/光速2)
  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量可以在一无所有的真空中变现出物质.换句话说,东西可以无中生有.事实上,在量子的微观世界中,我们常看到物质在虚空中自然出现.
  无中可生有,有也可归于无.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实际上只是「场」而已.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又说「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他认为物质的存在是人类的错觉.
  最后,有人问到我们宇宙以外的其它的宇宙时,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这样回答「根据广义的相对论,我们的宇宙代表了一切万事万物,包括了时间空间,包括了所有的星系乃至我们尚未发现的太空.其它的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维次的时空.那些宇宙现在或将来都无法与我们有物理性的交流.它们简直就是在无限与永恒的另一边,无法用我们的观察而达到的.」
  总 结
  现在来总结一下以上讨论的几个要点:
  第一,空间与时间仅仅是人的错觉.在某种条件下,空间与时间都可以消失.你可以从不同地方同时出现,也可以同时进入过去现在未来.
  第二,无中可生有.物质可以从空无中变现出来.纯能量可以转换成物质,物质也可以转换成能量.
  第三,宇宙是从一个极微小的原点,在瞬间变现出来的.物理学家推证宇宙的产生,是顿现的.
  虽然,目前太空物理学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是浩瀚的太空对科学家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谜.科学家发现的愈多,愈感到对宇宙的认识微不足道.而三千年以前,释迦牟尼佛不但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真相,而且为我们指出了证悟宇宙真相的方法.
  诚如净公上人所感叹的,可惜现代的科学家没有学习佛法,否则科学将会有更突破性的进步.我们深深相信和殷切盼望,随着科学的发展,佛所说的许多宇宙人生的真相会逐步被证实.
  让我引用现代科学之父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他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上,这种宗教意识来源于对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若问哪种宗教可以应付现代科学进展的需求,那么这个宗教便是佛教.」
  爱因斯坦的这些理论早在上一世纪初就提出了,而在今天航天时代得到应用和证实.
  【狭义相对论】发表于1905年,内容是:
  当一个人以光速在太空中前进时,他所看到光会是怎样?根据一般相对论运动定律的看法,光束是静止空间中来回振动的电磁场,而此观念并不为当时物理界所知.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定理(包括光的传播在内)对所有的观察者都一样,不论两者的相对速度有多快.
  关于时间,他发现,与相对于观察者是静止的时钟比较移动中的时钟转速较为缓慢.物体的惯性质量随速度增加,因此没有一种粒子速度可以及得上光速.光速因而是上限.因此,质量与能量是相同事物之的不同表现.
  狭义相对论对于物质、时间、空间的推断:当物体速度加快,会出现三件事: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质量增加,时间变慢.
  如果航天员在太空中以光速的99.995%的速度航行,他的老化率减缓100倍.
  【广义相对论】
  于1907年发表.
  在小区域内,重力可视为均匀,所有物体以相等的加速度下落.均匀重力场等同于加速度坐标中的等速运动.此‘相等理论’即是他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他在1916年的论文中提出:自然定律对任何相对运动的所有观察者而言都是相同的.(牛顿认为,加速与等速运动之区别在于前者承受的作用力).爱因斯坦最终发现,重力运动可描述为类似结合空间、时间与黎曼几何的四度空间(四维空间)直线运动.
  能量与量子理论
  按照爱因斯坦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可知,光子在静止时其质量必须是零.然而,当光子以速度e运动时,必须有一个质量m,使mc2=hv.
  能量场是由真实与虚无的粒子连续的产生和消灭所组成.
  【时空关系】
  1908年明科夫斯基赞同爱因斯坦的观点:“今后,时间和空间本身,注定会黯然失色,只有两者结合一起时,才能保持为一个独立的真实体.”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四维时空,使用“平坦时空”代替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旧概念.
  1915年,爱因斯坦又将‘平坦时空’推进到曲面时间.此理论被天文学和宇宙学所用.
  【物质】
  《大美百科全书》的定义,其要点是:
  “科学史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便是关于物质的定义.虽然尚未有最后的定论,但物质可以大致定义为组成日常接触到的物体之基本成分,…可以移动,并且具有质量和惯性.…….”
  编者按:
  综上所述,时间、空间、物质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质量是对物质一种表述,重量是受重力作用的结果,质量是排除重力因素的状态.质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转换,能量看不见,但它起作用.有几句话值得注意:
  在一段中,有一句话:“能量场是由真实与虚无的粒子连续的产生和消灭所组成”.粒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在不断地产生和消灭,因此它既真实,又虚无.
  按照爱因斯坦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可知,光子在静止时其质量必须是零.质量=0,这很像佛经上说的“空”.所以说,物质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所以《大美百科全书》的定义,采取是比较慎重的态度.请注意其措辞:“虽然尚未有最后的定论,但物质可以大致定义为 ……”.它是说:“尚未最后定论”,并且说:“可以大致定义为”…..读者要注意,《大美百科全书》上的定义不是最后的结论.因为物质是不肯定的.
  爱因斯坦与佛教
  施归元
  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
  【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
  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
  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尽管那种超越个人的、庄严和崇高的目标没有理性的基础,“但是,它们(上帝和神)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同样是必然的,是同样实实在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人类长期的事业,它要使人类清醒地、全面地意识到这些价值和目标,并且不断地加强和扩大它们的影响.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来理解,宗教和科学的冲突,就不可能发生.”
  在爱因斯坦看来,人类社会需要宗教.人生的价值观,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发现者之上.我认为,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虽然可以认识自然,然而,大自然如此深奥,人类在许多复杂的情形下,往往是无能为力.
  事实确实如此,为什么八级大地震都没有测量出来呢?科学绝对不是万能的.
  爱因斯坦一方面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被认识;一方面,又感到它的奥秘,那样高深莫测,人类对宇宙的奥秘的认识,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他同意斯宾诺莎的观点: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心和物是一体两面,统合为神.反过来说,自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在科学的领域之外,仍然需要对一切种类的价值的判断.”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有像宗教徒那样的献身精神,要有虔诚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相信现实世界的规律性是合理的,有效的,可以用理性来理解的.
  “科学只能由那些渴望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欲望的枷锁里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理性中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
  “我不能设想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深执的信仰.这可以用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曾经说:“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