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道德,时代的主题,信念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6:15:16
民族精神,道德,时代的主题,信念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啊?

民族精神,道德,时代的主题,信念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啊?
民族精神,道德,时代的主题,信念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啊?

民族精神,道德,时代的主题,信念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啊?
这些说什么就是什么... ...
  对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学界至今尚存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综观学术界有关“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l、从内涵来看
  第一、认为应从进步的、积极的、正面的角度来界定“民族精神”.真正的民族精神是指那些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落后、消极的因素,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达到提高民族意识和民族素质的目的,这是关于“民族精神”的狭义论.如哲学家张岱年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构成民族精神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广泛的影响,即为民族的多数人民所信奉;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持此类观点的学者为数众多,如肖君和的“民族优秀文化心理素质”2说、温克勤的“民族思想文化和民族传统道德精粹”说等.
  第二、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中性概念,既包括积极、优秀、进步、精粹的一面,又包括消极、保守、落后和庸俗的一面,是一个充满优劣长短的多面体,要求研究者应该全面客观地揭示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整体面貌.前者指的是“民族的脊梁”、“民族的精神支柱”,后者则近于“国民劣根性”以及以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中所力图展示给我们的内涵.这是“民族精神”的广义论.由此,他们认为很难将“民族精神”划入纯粹的精华或糟粕之列,主张在对待民族精神的问题上,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宗桂教授认为:“那种判定民族精神实质上就是优秀文化传统的观点,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这种概括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在客观上容易导致否定文化传统中(或者说民族精神中)消极以至阴暗的一面.”4而由丁少峰和刘居安所著的《民族先进精神论》中,仅仅要求倡扬民族的先进精神,认为“民族精神决不等于先进精神,先进精神才是民族精神中最积极也是最耀眼的成分,是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灵魂.”
  第三、认为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研究者应当实事求是、多角度的把民族精神看成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立体精神形态,但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来看,则应当以倡导民族精神正面的东西为价值导向.如方立天教授提出:“不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立论民族精神都是可行的,如果从振奋、弘扬和提升民族精神的视角出发,那么从狭义立论民族精神,可能比较有助于自觉地引导民族成员的生活实践,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即她研究与宣传教育适当地加以区分,也就是说在民族精神的研究研究过程中,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首先应当坚持一种科学的态度,把“民族精神”这一研究对象作为一种曾经存在、现在依然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的客观事实,认识到它所包含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历史二重性,同时出于培育和宣传的目的,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的结果,剥离民族精神中那些消极的带有劣根性的成分,而弘扬其中积极向上、超越层面的东西.
  2、从概念研究的理路来看
  第一、表象归纳理路.主要关注从现象上观察而归纳出的共同性质,手段上主要使用的是现象归类方式.虽然由于民族精神的历史流动性、内容变易性,给民族精神的研究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但是研究者在研究中能够通过对自身的民族精神现象加以描述,并借此鸟瞰一个时代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本质.这种表象归纳法因其方法论上的合理性,在上个世纪初,那些以理性来自觉反思民族精神的研究者,多以它作为方法基调,向人们渐次昭示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张岱年把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归纳为:“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就是这种方法论的典范
  第二、本质主义理路.首要关注的是一切民族精神现象的共同本质,关照民族精神现象的共同性、全局性、整体性.这一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民族精神研究的主要方法.以牟宗三为代表的大部分的学者采用了这一方式去概括民族精神,他们反对在诊释民族精神时采取描还现象的进路,强调从超越的层面着手,既排除了用一种或多种现象的罗列来解释民族精神的方法,也排除了用一种或多种文化现象来凸现民族精神的作用的思路,而强调哲学地概括、整体地把握民族精神.肖君和在《华魂.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界定:“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它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棘特性格和风貌.
  第三、词义解析的微观理路.即在对“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民族”和“精神”分别进行解析,以及同相邻概念,如“民族”同“种族”,“精神”同“心理”、“意识”等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推论出概念.如方立天在《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一文中非常详细地解析了“精”、“精神”的含义,认为精神具有两层含义: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意历程、心理状态,是人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总体;一切意识文化现象的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是人的知、情、意的内核,并在接受了后者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民族精神”五个方面的含义.’
  第四、文化—心理结构理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书中论述道:“人们那些看似散乱无章的行为,事实上无论怎样孤立的行动彼此之间都会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就是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模式.这是对于文化结构的另一种理解,它倾向于把文化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结构.”2从这一理路出发的学者首先从分析文化结构入手,把文化的结构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文化:行为与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同时,又将观念文化划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的、自在的观念文化形态和深层的、自觉的观念文化形态,而把民族精神归属为文化结构中的观念文化中的深层次的部分.其次从意识的、心理的层面入手,民族精神一方面表现在民众不自觉的心理倾向中,即所谓“集体无意识”,它具有在每一处以及在所有的个人中或多或少都相同的内容和行为的习惯.即在构成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中都是同一的,从而构成了一个超越个人本质的、共同的精神实体.至此,它又可以被视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又蕴藏在自觉形态的理论中,并且集中体现在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中,是一个民族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的集中表达.上述任一种界定民族精神概念的理路都难以穷尽其本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只有综合诸种方法,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较为全面科学的民族精神概念
  行为规范意义上的道德定义
  定义1:由个体自我意识为起始,引影到群体当中,形成的《精神》《语言》《行为》宏观性微略统一,即为道德.
  定义2:道德就是脱离人的自然属性而适应人的社会属性.( 这里说的人的自然属性,实质就是动物性.)
  道德应该是合于天理的行为规范.由于人类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提高.
  定义3: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定义4: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以下原词条释义仅仅是对行为规范意义上的道德的一种理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需要发展.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也是遵循不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能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我从80年代开始查找道德的定义,没有很恰当的解释,经思考、请教好多前辈,终于得到以上结论,拿来共同教育后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笼统的讲就是有素质.
  实质上,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会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约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对本能的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外在约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图伤害他人等对人类社会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内在约束(也就是道德)来约束本能中虽不违法,但亦会对他人(甚至是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所以,道德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本能的制约,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就有以任何方式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无道德”),道德也就是继法律之后制约这种本能,减小这种伤害的工具.
  时代主题  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
  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编辑本段]释义:
  (1) 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2) 对某人或某事信任、有信心或信赖的一种思想状态
  [编辑本段]信念的心理学释义
  信念就是指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极端的内在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学术观等方面的信仰,而信念极端的外在表现为如夸夫奔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坚定不移的行为志向上.
  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