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22:49:00
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您好  中国文学运动由于自己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哲学、伦理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与外国文学不同的特征.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 ,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 、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概莫能外.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迸发和自我意识的开掘 ,尤其是“ 存天理 、灭人欲 ”的理学观念,使文学 蒙上了理 性主义的 烟 霭 .上述内容 特 点并行的是“中庸”美学追求 .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中国旧体诗大都感情节制,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儒、道、释3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 、道家 、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儒家继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家则本着“无为”之旨,发展了独善思想.在中国文人身上,积 极入世和消 极 避 世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有着鲜明的表现.如果说“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趋向,那么,慷慨悲歌与愤世疾俗,则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常有的心理状态和艺术意念.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总体风格的影响占着主导的方面,但老庄哲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辩证法,指出“有生于无”.对于形成中国文学含蓄精练的艺术表现形态上的特点起有异常重 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极 强 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的表现方法.中国文人不喜欢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而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美的极致,创造出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②“大制不割” 、“道法自然”.“不割”即强调一种自然的完整性,强调自然的纯朴、素朴、浑朴.然而,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求“法”形而下的自然,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美.因而,中国文学艺术家向来把刻苦的技巧训练与不露刀斧凿痕的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大多数中国作家毕生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的写照,也是他们艺术道路的真实反映.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体上说,西方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任真,中国文学则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学倾向于锋芒毕露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倾向于绵里藏针机智微妙;西方文学尚一泻千里的铺张,中国文学则尚尺幅万里的浓缩.这种审美观在总倾向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根据艺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不同,将艺术分为表现的和再现的两种类型.再现的艺术力求按照感知和认知的方式客观地、准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使现实世界的表象与艺术的意象达到一致和重合;而表现的艺术则是以心灵外射的方式,根据主观的意愿拆碎现实表象的固有的常态的组合并重新加以组合.中国文学一般地说是倾向于表现的,这可以从体裁和创作方法的选取看出来.首先,在体裁上,中国文学偏重抒情,而叙事文学兴起较晚,也较不发达.在整个诗歌史上,从《诗经》这部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开始,抒情诗蔚为大观,而叙事诗则总嫌不够景气.中国小说冷清寂寞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所起色,但真正具有小说意识,是进入唐代以后的事情.长篇小说的产生时期更推迟到了明代.中国戏剧文学则不仅产生得晚,而且充满浓厚的抒情气,近于抒情诗的联缀的格局.中国戏曲的假定性的虚拟表现手法,则更为某些表现派戏剧家(如布莱希特)所乐道.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中国文学不重写实而重写意.比如古典诗歌中游历山川、探览名胜、凭吊古迹的题材,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众多的诗歌中,却往往是代之以象征、暗示 、隐 喻 、抒情等艺术手段 ,而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例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一字关于幽州古台的具体描写,完全是人生的感喟,心灵的外射和意念的迸发.古诗常提倡情景交融,其实主要也是借景抒情,着眼点在于内心郁积情感的宣泄与抒发.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着整套与西方不同的范畴.它们不是玄虚而是微妙 ,往往是拟象取譬以供参悟,不易落入言筌,如气、风骨、韵、味、意、神、体、肌理、格调、意境等.这些范畴经过不断演变、完 善 ,内涵也日渐丰富 ,又逐渐在相互间交叉 ,形成网络、构成了体系,相对于西方的悲剧、喜剧、崇高、滑稽、幽默、典型等美学范畴.中国古代文论的诸范畴,表现出一些多义性特点,但更注意主客体的和谐.中国文学的这些总体特点,到五四以后发生了明显变化,如现代文学中由于小说、戏剧受到重视,就不再显示出抒情胜于叙事、表现多于再现的特点.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已被现代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所取代.文学理论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范畴和概念,语言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使中国文学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