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全词的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5:55:58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全词的理解.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全词的理解.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全词的理解.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全词的理解.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
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
我们皆知毛泽东一生写下许多政论文和军事论文,这些大都结集在《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的政论文章明白晓畅、大气磅礴,又高屋建筑,说理透彻.这些文章大多创作于战争时期,有对时政的分析,有对形势的判断,有对战争的宏论,有对救国救民的设想,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我们可知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作为一位军事家的纵横捭阖.
毛泽东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一位感情丰富、才气纵横的诗人.他不只是驰骋政坛,策马疆场,也曾畅游于中国浩瀚的诗词王国,创作出雄奇瑰丽的诗篇.翻开毛泽东诗词,我们更走进了他的诗歌世界,同时也走进了这位一代伟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
毛泽东的诗词虽然仍依声韵,遵音律,采用中国传统的旧体诗的形式,但他却是“旧瓶装新酒”,为旧体诗的形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采用旧体诗的形式,乃是因为毛泽东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很深,他沉浸其中,博通经典,而他处的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又不得不让他这个中共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年轻的毛泽东心怀家国壮志,身历困苦舛桀,时代的洪流在他身上投影为离乱奔波,交织成一首雄浑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让他有了深厚的感情积淀和丰富的创作素材,发言为诗,又或为词,便成了他真实感情的写照和当时时代状况的折射.他的诗词基本风格便往往会慷慨激昂,气势如虹.“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贯注了作者多么豪壮的感情!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泽东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更体现他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中,“乌礞磅礴走泥丸”这样的诗句是何等的豪壮,又是何等的胸怀.
当然毛泽东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豪放派”,他也有婉约低徊之作,真情流露的表白.《贺新郎》一阕怀念杨开慧,“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真情之真切,语之婉丽不让宋人佳作,而《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又让我们看出一代伟人晚年时期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我们称许毛泽东诗词的艺术价值,着眼于他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更着眼于他对于诗词内容上的创新,我们赞叹他对于语言典故熟练的驾驭程度,赞叹他高度的成就,更加看重他诗词中体现的精神和人格气质.这些诗词不只给我们艺术上的美感愉悦,更加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让我们领略其中雄浑苍茫的景象,感染其中乐天达观、笑看风云的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
有人曾从技巧上批评毛泽东诗词作品,认为有些作品没有严格遵守音韵声律,甚至有重字等犯戒,又有俚语入诗词的习惯,这些也许从传统诗词创作的角度该是成立的,但我们欣赏今人的作品,没必要非要拿古人的标准苛求今人,亦步亦趋,以形式的来约束内容,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大胆创新,继承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形式上突破声律的繁文缛节,不以内容迁就形式,内容上取材用语大大拓宽,表现了更广阔范围内的题材,表达了更丰富更绮丽的情感世界.
不走进毛泽东的诗词世界,不仔细品味研读他的诗词作品,我们无法欣赏其精华,无法知其价值所在.下面只以毛泽东在长征初期的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为例.加以赏析,可窥其诗词艺术之一斑.
《忆秦娥–娄山关》全词如下: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娄山关位于遵义市之北,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也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
全词不长,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先看上阕,首四句写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凄冷的五个名词衬托出一种凄冷的气氛,也确定了上阕的基调.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的脑海里不难想象出这样一幅图景:一个凄冷的冬天早晨,天还没有全亮,深蓝色的天空里一轮冷月当空,凌厉的西风动吹,偶尔从头顶掠过的大雁也发出几声凄厉的叫声,连绵起伏的山领上百草凋敝,霜重地滑,一队红军队伍正迤逦前行.“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接下来仍是写景.只不过镜头往回拉,由远景而近景,由全景而特写,由纯粹的景物描写到了景物与人物的融合,单纯的景物之中融入了人物.这句的妙处在于写人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以虚写实,由虚入手,而让人感到愈加真切,如见其人,如历其景.试想冬夜凌晨,山风凌厉,霜重地滑,一夜急行军,早已是人疲马乏,更何堪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你看,连马儿的脚步都显得凌乱不堪,声声碎步,失去了往日轻快的节奏,而行军号角的声音也显得呜咽无力了.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
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作者曾自注此词曰:“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毛泽东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此情此景,不要说作者,就连读者看到“马缔声碎,喇叭声咽”一句时也会变得心情沉郁.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起首两句尤具气势,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了佳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好一个“雄天漫道真如铁”,真是通天气势,这等小小困难,区区娄山关,怎比得了金沙水急,大渡桥横!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作者历经千难万险,愈是山穷水尽便愈显出其豪情和气概,他已准备带领红军队伍克服一切天险,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他根本就没放在眼里,而是乐观地发出豪言壮语,“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的红军队伍可以一步步地征服这些崇山峻岭.长征刚刚开始,前面一役损兵折将,而后面肯定要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是横亘在作者面前的如铁雄关,但作者不是视之如畏途,而是极其乐观又极其豪壮地号召大家,而今迈步从头越!
下面一句巧妙地利用格式上的重复,造成一种加强语气的独特效果,又是一个“从头越”,语调铿锵有力,显得掷地有声.末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写的又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传递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作者站在高处凭空远眺,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晚霞、鲜血、红旗,这三种意象在作者眼中汇成一体,作者心潮难平,豪情澎湃,诗意顿生,便临风吟成一首忆秦娥.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
毛主席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通过对红军越过娄山关,并向遵义进军的描写,反映出遵义会议后英雄红军的顽强勇猛、视险如夷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雄姿.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形象地点明了这次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不禁让人感到了战地的形势严峻.重复一句『霜晨月』,这固然是由于《忆秦娥》这个词牌要求必须在此重复,但在这里这个叠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外,还表现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红军指战员,又威武雄壮地向着娄关急速挺进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勾画出在广阔范围里的战争气氛,同时通过此情此景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行军的紧迫和纪律的严明.『马蹄声碎』,说明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的红军的马匹之多和行军之急;『喇叭声咽』,是在西风的呼啸中、迂回曲折的道路上行军的军号声音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时隐时现.这里的描写,绘声绘色,细致入微.
词的下阕,写的是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情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会议以后,英勇的红军好像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前进,穿插于敌人之间,生龙活虎,处处主动,国民党妄想凭借天险阻止我红军前进的企图又一次成为泡影.这里没有对激战过程进行描写,而是形象地勾画迈步跨越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越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娄山关地势险要,周围山峰如剑,万丈矗立,插入云霄;中间是九曲回肠的公路.这种地势,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红军是一往无前的,『雄关』虽像铁一般牢不可破,不可逾越,但我红军如今迈开大步又重新跨越过去了.『而今』和以往相比较,大不相同.革命前进的道路漫长,征途上艰难险阻重重,以前错误的领导虽然使革命和红军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但只要确立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就是从头做起,重新再来,也一定能取得胜利.所以,这两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第三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片望不尽的起伏山峦,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西下残阳像血一般鲜红,简直是一幅雄浑的画卷,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这首词用词生动、鲜明.一个『烈』字,表现了西风的猛烈;一个『长』字,表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一个『霜』字既点出时令,又显示了战地情景;一个『碎』字,使人似听到马蹄之声;一个『咽』字,使人萦绕于耳;一个『铁』字,充分地表现出雄关的坚不可摧;一个『越』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翻越的雄姿;一个『海』字,显现出苍山之重重叠叠,广阔无边;一个『血』字,残阳之本色跃然纸上,这些都足以构成一幅壮观的图景,令人难忘.
-------------------------------------------------------------------
作为诗人毛泽东曾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说到他自己,他自称兴趣是“偏于豪放,不费婉约.” 唐诗宋词我是非常喜欢的,当然我是不能和堪称为诗词中泰山北斗的毛泽东比较了,但是我也想用毛主席的话说,我该算是“偏于婉约,不费豪放的”.不过这是以前的想法了,曾经因为感情受挫而郁郁寡欢,总爱低吟浅唱那些凄凄惨惨的诗词,使得自己的心情阴霾,意志消沉.后来生活态度的转变,人生的重新定位,源于这首诗词毛泽东诗词,它给我的启发可以说是相当大的.
那是情感出现危机、工作又出现失误,被同事和领导误解,遭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双重打击后,心情差极了,傍晚下班回家坐在车里,一轮落日,垂挂西天,发出鲜红的血般光芒,忽然间就想起了毛泽东诗词里的那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此时感觉自己的心情有一种莫名的悲壮,那些烦恼似乎淡漠了好多,左思右想词的前两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上来了,于是回家先翻箱倒柜,找出了这首诗仔细读来,读过以后心情好了许多.现在变得坚强乐观起来,我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原因就是毛泽东的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毛主席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江西粤都附近铜锣度出发,迈开了震惊中外的长征第一步.之后,接连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于12月进入贵州省境. 1935年1月6日,克遵义;8日前军克娄山关,这是第一次娄山关战斗;同时在这一天召开了历史上有名的遵义会议,即党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改变了过去“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建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的领导,从此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与正确的军事路线,使中国革民走上胜利.遵义会议之后,经过短期休整,红军继续北上,1月19日离开遵义,未经战斗过娄山关,取道桐梓、松坎,向赤水挺进.计划是到达川南,与四方面军汇合,然后再进行北伐.但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四方面军也被张国焘给带跑了.不得已,长征的计划作了临时改变.于2月12日,红军又由云南的扎西回师贵州,19日反渡赤水,25日重占桐梓;当日晚由北面迫近娄山关,这是第二次娄山关战斗.这次战斗,打了两天:25日黄昏,微雨阵阵,乍阴乍晴,直到26日拂晓,经过反复多次肉搏,击溃白军王家烈部四个团,再克娄山关,大雾弥漫,山黑月小.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词,即作于此时.当时,娄山关战斗是胜利了,但长征的战略任务受到挫折,毛泽东的心情不免有几分沉重.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在我心里是非常崇敬毛主席的,崇敬他的智慧,他的胸怀,在我看来他象是个无坚不摧的铁人,可是这首诗里却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另一个侧面.“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就能描绘出身兼革命统帅的诗人再过(个人观点:“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写第二次过娄山关的情景及作者心情,因为是第二次过,所以作者心情沉重.有些专家分析上面这几句是写第一次过娄山关时的情景)娄山关时候的心情沉重,伟人也有心情不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也会有感到苍凉的时候.再看下面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娄山关是长征途中遇到的著名天险之一,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耸立,插入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部一拐的汽车路.这种地势,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是他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且看“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何等的气魄!不禁让人身临其境,可以感觉到红军战士前进的步伐,想象着当时战斗的悲壮与豪迈,自己也热血沸腾起来,似乎自己也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为了伟大的事业,扛起枪和他们在一起去战斗.这样读来这首词正因苍凉,更觉遒劲,正因凄凉,更觉豪健.在逆境中,在挫折中,我们的伟人就是以这样的胸怀对待困难的,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生动地表现出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思想及生活活动.
和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相比,和革民战士的生命相比,我的那些个人的恩恩怨怨又算得了什么呢?思想有些狭隘了,不免觉得自己太小家子气了,在我们的生活之外还有好多我们可以做的有意义的事,何不做些有益的事情来充实自己,不要沉浸在无边的痛苦中自己折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拿这首词出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伟大的胸怀,相信对于大家来说也是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