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17:38:00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
阴阳之道蕴涵辩证法
中国古代辩证法源于阴阳学说,其影响及至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学及中医学等各个方面,主要代表作有《易经》、《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直至现代,它的影响力犹存,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法则一经融通,更显出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智慧潜能,无愧是中华文化宝贵的优秀遗产.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古代辩证法,就不能不从研究阴阳学说着手.
中国古人以对天、地、人的观察和认知为大前提,从自然法则中概括出阴阳易变规律,孔子作《易•系辞上传》有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道源于自然也法于自然.远古宇宙洪荒,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每天一起来就是先看天,看到太阳光从天上射下来都分为阳面和阴面,人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日出为昼,日落为夜,春发夏长,秋实冬藏,昼夜轮换,四时交替,天下地上的万物万象无不和这太阳光一样分出阴阳两面.再看人自身,人分为男女,动物分为雄雌,两性如天地间分为阴阳两面同出一辙.男性如白天太阳一样刚健,女性如黑夜月亮一样温柔.古人还发现男女交合与死生循环、万物生发及其消长等等现象,都无不与日月运行、四时易变的作用相关联.而且,这一切的变化,都整然有序,循环不已,有规律可循,顺之者善,逆之者恶.人们只要循序找出规律并加以运用,就能执简驭繁,推测走向,预见结果.这样,古人从探索天人关系的阴阳法则开始,在自然法则的有序中寻求因果关系的易变之道,就成了古人分析天理、地法、人事等万象物万象的基本方法.
据传,《易经》不是一个人的著述,成书的横跨时间也长,被看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从《易经》著述的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来看,是一部占卜用书.另一种认为,《易经》并不是占卜用书而是自然学说,是由伏羲,周文王所著,后经孔子批注《十翼》又叫《易传》而完成.
《易》用“-”代表阳,“- -”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再将八卦重叠推演成六十四卦.八卦象征八种自然现象:天、地、风、雨、雷、电、山、海.《史记》序中有云: “西伯(周文王称王前的爵位)囚羑里,演周易.”据资料介绍,远古华夏人绘制河图、洛书两种图式,是对天象、地法、人相的有形与无形的观察和感悟,距今也有六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周文王演周易时是在商朝末年,距今亦有三千多年了.从河图、洛书制图到《易经》著述成书,对阴阳符号及其易变转化关系的确立和运用,这其间的经历也有三千多年.到了春秋时期,老子作《道德经》,比老子年小20岁的孔子数次求教问道于老子,传述《易经》,将《易经》列为群经之首,他认为周文王演周易是以河图、洛书为主要依据的.
阴阳之道虽是源于自然也法于自然,如老子《道德经》曰:“道法自然.”然而阴阳之道也曾被归诸于迷信方术之列作为糟粕而被遗弃,受牵连最大的是中医.在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名人亦因此反对中医,如梁启超、孙中山、严复、陈独秀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王斌支持废止中医,并出台了一整套行政措施来围剿中医,全国中医业一片萧条.直到1953年,有人写信将情况上报毛泽东,毛泽东召开会议研究贺诚和王斌的问题,并且在《人民日报》上开展对中医药的讨论,中医才有了生机和得予发展.
为什么阴阳之道曾被归诸于迷信之列呢?因为有人认为《易经》是一部占卜的书,把阴阳之道等同于《易经》.在古代,科学未开,民智未启,凡是天文人事,无不求占问卜,取于鬼神,验于推度,迷信运命术数.在古时候这虽是并非不可思议,但阳阴之道毕竟源自《易经》.一阴一阳在遵依自然法则之有序中的“易”是无常无穷的,其包容性与圆通性是极为广大的.孔子《易•系辞上传》有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正是天、地、人、神、鬼,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包,无所不通.岂不玄妙,岂不神秘乎?虽然阴阳之道揭示的自然法则不是子虚乌有的,是客观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易”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它运用存在的东西推测不存在的东西,比如,用某人的生辰推测某人的前世今生,给人以“无中生有”的印象,这正是“易”道的神秘性之所在.任何神秘性,都是用推度方法或借助推测以指出某种存在的可能,并用这种可能的存在来说服或反证现实的存在.当把未获求得实证的可能的存在加以客观化形象化时,神秘性就出现了.孔子所谓的“知幽明”、“知死生”、“知鬼神”,究竟能知多少呢?实际是知之有限.以知之有限来推测太极之无限,还包括“知鬼神”,这不是玄断又是什么呢?
然而,用现代文明对古代哲学,如阴阳之道进行原始反终的时候,我们破除其迷信成分外,更应当正视这样的事实,即古代的人和事并不像现代的如此复杂,所以古时的许多哲理只是对客观事实的朴素叙述,如《道德经》阐释“上善若水” 时对水的描述.同样,古时对人事乃至鬼神的推度亦仅仅是依据自然现象的有序变化去推演而已.即使是这样,对于古哲的研究之精奥,今人无不啧啧称奇.
无限是寓于有限之中的,人们可以在有限的存在中探求无限的不存在,一切的存在都从不存在中开始发生的,即对不存在的东西的探求、推演与判断,人类是不会停止的.随着自然科学和高新科技的进步,很多原来未获求得实证的可能的存在变成了客观的实在,神秘性也随之消失了.旧的神秘性消失了,又会有新的神秘性出现,在存在中探求不存在,在不存在中发现发生某种的存在,某种可能的存在经过求得实证时成为客观实在.故此,当人们原始反终的时候,往往藉此以悟知事物易变转化以至无穷的道理,这是《易经》历久而不衰的原因之所在.
虽然《易经》存有神秘性,但是,阴与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以及古人对阴阳关系的研究和运用,证明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中国古代就产生了.毛泽东说:“辩证法的本质即对立的统一法则.”①阴阳之道的本原是自然的,其基本观点是辩证的,即对立面的统一.它蕴涵的辩证法,其义主要有五点:
第一,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物象发生、成长、变化、消亡和转化的根本原因.有云:“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相错,而变由生.”古人依据阴阳学原理,用金、木、水、火、土五类自然界物质运动形态,概括性地阐释世界万物矛盾运动相生相克、循环转化、生生不息的关系,由此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规律,它的哲学理念是抽象的,但它首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认为阴阳易变是依从自然法则的.
第二,认为阴阳是一对矛盾,但它是相对应的.古人勾画的易经太极图,以图素的形式,展示了阴阳对应、易变互动的科学内涵.比如,《易经》里叙述的乾与坤、吉与凶、刚与柔、男与女、阴与阳、寒与暑、昼与夜、强与弱、进与退、、明与暗、伸与屈、贵与贱等等,都表现为阴阳学的相对应关系.世界的万物万象若无相对应的矛盾双方,就构不成事物对立统一的运动形势.
第三,认为阴阳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比如,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又比如,寒与热、动与静、正与邪、强与弱等等,都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态势.阴阳之间一强一弱的不平衡是常态,但阴阳的任何一方若过于强盛,对方就会受到抑制而趋弱;或者是任何一方过于不足,亦会导致对方相对亢奋.
第四,认为阴阳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是相互为根又相互为用的.这种互根互用关系在中医看症治病中备受重视和应用.中医认为,人与天是合一的,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四时阴阳的変化.无阳则阴无以为生,无阴则阳无以为化.以气与血为例,气属阳,故有阳气之称,血属阴,故有阴血之谓;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养气;气虚可致血亏,血亏亦可致气虚.《黄帝内经•素问》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说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医药学是古人在有限度观察的情况下,运用阴阳学说和五行辩证关系学总结出来的.古时候尚无现代科学技术可言,古人观察手段简陋、方法原始,居然能感悟出自然四时易变与人类繁衍生息的学说,感悟出绘制人体经络图及其养生机理,感悟出中医看症的辩证医术和中药功效的辩证药理.古人之悟性绝非吾辈所能企及矣.
第五,认为阴阳是消长变化,极则转化的.古人通过观察事物阴阳运动的属性转变情况,比如“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认为当事物的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主要发生在事物矛盾运动的“极”或“重”的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物之极由乎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也.
阴阳之道不仅是自然的、辩证的,而且是人本的.它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是自然(天地)与人的关系及其易变,而且是以人为本进行展开的.孔子作《易.系辞下传》亦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这里说的生、位、仁、财、正、义,不都是人的问题吗?据毛泽东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曾说过:“中国有一派学说叫‘天人感应’,吉有吉兆,凶有凶兆.”《易》之太极就是天,太极生两仪就是天分阴阳.天分阴阳,人亦分阴阳,很显然阴阳之道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及自然法则的认识最终总要贯彻到对人的分析和对人认识中去.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观.应该说,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并不清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但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特征之一.意识是人脑机能的产物,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一般人认为意识不是物质,但是,意识是基于人的主观见于客观的思维运动而存在,思维则是基于大脑物质的传动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也是物质的东西,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
阴阳之道重视研究自然和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比如,“易”在研究或推测某具体人或某具体事件时,不能脱离与他相关联的人、不能脱离与他相关联的事物状态、不能脱离与他相关联的自然现象.它总是把人或事放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变化中的运动整体里去考察.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对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要比西方哲学要深刻得多.
阴阳之道产生于远古的中国,凝聚了华夏民族的思想脉络和哲学智慧.它实中见玄而又玄中有实,相反相成又相辅相成,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朴素地表述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法,虽是时移世易,距今也已三千多年,历时久远,但今人仍然不能不佩服古代哲人的天才智慧和深刻洞察力,我们现在讨论许多问题的时候还要不断用到那些古代哲人的观点.正如G•黑格尔所说:“伟大的灵魂——哲学史上的英雄们的身体,他们在时间里的生活 ,诚然是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的著作(他们的思想,原则)却并不随着他们而俱逝.”②哲人已死,但是他们的思想不会逝去,后世研究阴阳之道和借鉴《易经》路径和方法的人仍不计其数.
注释:
①(《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6页)《毛泽东哲学批注集》《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
②(《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