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音乐的,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哪里?请你写出几个点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3:44:10
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音乐的,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哪里?请你写出几个点子.

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音乐的,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哪里?请你写出几个点子.
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音乐的,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
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哪里?请你写出几个点子.

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音乐的,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哪里?请你写出几个点子.
戏曲滑坡的原因有许多方面,所以要解决问题必须知道其原因所在.
  戏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十几的短暂辉煌之后,便逐步趋入低谷.出现如此状况,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多种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然趋势,不是哪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也并非观众真的不愿看戏了.就我地而言,大体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集体经济薄弱,缺少戏曲演出的经费来源.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的那几年,生产队多少还有点经济实力,每到年节或农闲,队长们一商量,由各队兑钱,演员轮户派饭,都要唱几次戏.后来实行分田到户,集体经济成了空壳,有些组(原生产队)统筹提留都收不上来,哪里还有钱唱戏哩?虽然有的村有爱管事的人(俗称会首)牵头,逐户收钱演戏,但一个村子几百户,有的给,有的不给,最后组织者还窝了一肚子闲气,后来也就没人再管了,戏自然也唱不成了.
  观众对戏曲审美的疲劳感.在经过十几年的戏曲高潮之后,观众对传统戏也有点看腻了,慢慢失去了当初新鲜感.每开场无非是“杨家将”、“包公戏”或“公子小姐”之类,有些戏演员没开腔,观众就知道要唱啥,翻来覆去就那几出.现代戏又缺乏好的剧目,也是没有市场.
  二、其他文艺形式和传媒的冲击.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在城乡普及,歌舞、网吧等吸引了大批青年一代.城镇中的VCD和网络电脑相当普遍,人们坐在家里就可欣赏到各种戏曲等文艺节目,因此也就减少了进剧院看戏的机会.
  三、剧场等演出活动场所陈旧、演职员队伍不稳定也是一大因素.戏曲属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但这种投入又不能给地方带来大的经济效益和政绩,因此一些领导对此不太重视,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甚至当成包袱.据了解,我地大部分县级剧院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样式陈旧、设施老化,呈危房状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部分集镇还都有座简易的影剧院,而现在乡镇级全部没有了,有的因无钱维修而倒掉,有的被开发成商品住宅.剧团也是一样,缺乏必要的办公排练场所.演职人员虽是县财政差供,但工资较低切难以保证,致使不少好的演员跳槽改行,剧团后继乏人.
  目前戏曲状况和演出形式
  戏曲作为我国民间最主要、影响最大的文化娱乐形式,虽然处于低谷,但并不说明它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魅力.《梨园春》自开办戏迷擂台赛十年来,广大戏迷积极参与,红火至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一些乡村庙会和庆典活动中,戏曲演出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倍受欢迎的文化活动;在城市的公园及休闲场所,都有多起戏迷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戏曲演唱,吸引众多居民参与和观看;在一些高档宾馆酒店还开办有戏曲茶座,成为中原戏曲文化的亮点;民间剧团虽没有以前红火,但各地都还有一些仍在保持经常性的演出.
  在当前戏曲演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以省、市、县三级政府文化部门所属院团为主的国营剧团的演出.这类剧团大多条件较好,演职人员素质较高,行当齐全,有专业的编导班子,主要承担一些政府组织的汇演、参赛和带有政治性任务剧目的巡回演出.如:《村官李天成》、《嵩山长霞》、《谢延信》、《武文斌》等.大多依靠行政手段由剧团或演出经纪人向行政、企事业单位推票,组织观看.除此而外还到基层乡村、厂矿企业演出的.
  二是民间业余剧团,这是在乡村戏曲演出的主要力量.一般组织比较松散,由一人(家)主演牵头,备有戏装、道具,吸收民间艺人参加,农闲则聚,农忙则散,具有演员流动性大的特点.演出范围主要在城乡庙会、农村红白喜事等活动,条件比较艰苦,剧目以传统戏和富有农村生活情趣的小戏为主,戏词较活,能适应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
  三是戏曲文艺专场.这是近几年出现的类似《梨园春》艺术团之类的演出活动,大多是商家作宣传而举办,由演艺公司或戏曲经纪人组织.这类专场其演员也不固定,可临时聘请戏曲名家或《梨园春`》获奖擂主捧场.以戏曲唱段、小品、折子戏为主.
  四是每年元旦春节“双节”其间和夏季夜晚的“广场文化”活动,一般由当地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市县剧团演出,具有“群众看戏,政府埋单”的性质.同时还有一些大型商场、超市在开业或年节、假日其间开展的促销文艺演唱活动.由演艺公司组织,临时聘请演员进行戏曲、歌舞演唱.成为当前城市文化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促进戏曲繁荣的途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戏曲处于低谷,但也并非一筹莫展,只要采取措施,戏曲振兴戏曲的前景还是大有希望的.
  (一),政府要加大对戏曲事业的投入.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倾向,戏曲事业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他地方不太了解,就我县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政、机关、学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唯一没有变化的是那座建于50多年前的剧院和豫剧团小院,这说明了什么不是一目了然吗?
  在政府投入上,一方面要在财力许可情况下,逐步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其码每个县城要有一座标准较高的剧院,为戏曲演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保证剧团演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不能把他们全部推向市场,可采取基本工资加演出补贴奖励的办法,鼓励剧团多演戏、演好戏.
  特别是在那些经济相对薄弱的市县,都没有大的企业赞助,政府投入是振兴戏曲的主要渠道.据了解,去年省政府有关部门曾下文,要求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给市县剧团分配演出任务,每场补3000元,按省市县4:4:2比例承担,但省里补助款匹配后,到市县级因无力负担而卡壳了.
  一、要加强对民营剧团和民间业余剧团的管理和扶持.这种管理不是收费,不是干预,而是支持和业务指导,利用会演、参赛的形式调动演出积极性.
  二、编剧导演等作家、艺术家要到老百姓中间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探寻创作素材,倾听观众意见,写出反映其生活情感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要纠正两种倾向,一是为参赛夺奖而编演的高投入、大制作剧目,就是所谓的“三场戏”(指排演、领导观摩、参赛各一场)结果观众不愿看,“叫好不卖座”.二是某些打着戏曲改革的旗号,名曰迎合青年学生而搞的戏不戏,歌不歌,毫无戏味可言,华丽包装、花里胡稍的所谓“创新戏”,还是应当把观众群体以普通百姓为主.
  三、剧团要转变戏曲发展观念.在国家文化政策许可范围内采取剧团与企业联姻等方式,创新演出形式,拓宽演出渠道,适当降低票价.在城市剧场演出中,目前的高票价是工薪阶层难以承受得了的,这就就出现了喜欢戏曲的一般群众买不起票,而买得起票的高收入阶层又未必爱看.因此,可采取降低票价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剧院.最近在论坛内看到省豫剧一团准备搞的“百姓剧场”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希望能够坚持办下去,为戏曲发展创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