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并说明柏拉图对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别对西方哲学的深刻影响.主要需要有什么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7:21:07
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并说明柏拉图对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别对西方哲学的深刻影响.主要需要有什么影响

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并说明柏拉图对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别对西方哲学的深刻影响.主要需要有什么影响
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并说明柏拉图对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别对西方哲学的深刻影响.
主要需要有什么影响

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并说明柏拉图对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别对西方哲学的深刻影响.主要需要有什么影响
“洞穴比喻”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1]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作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不过柏拉图认为,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首先大概看阴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看事物本身,在夜间观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本身了.此时他便明白:“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的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2]于是他回想当初穴居的情形,就会庆幸自己在认识上的变化而对同伴表示遗憾.他既已见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宁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意再过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复回洞中,那些同伴不仅不信其言,还会觉得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对“影像”竟不能如从前那样辨别.他的同伴们不仅不想出去,甚至想把那位带他出洞的人逮住杀掉.
这就是整个洞穴喻的基本内容.这个比喻中涉及到太阳、洞穴、囚徒等多个方面,它们各是指什么?让我们对这个寓意良深的隐喻进行详细的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然,他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例如,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