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辅导七: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6:14:00
现代文阅读辅导七: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辅导七: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辅导七: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辅导七: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那么,什么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呢?所谓“重要词语”,应该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或体现作者观点的,或反映深层含义的,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字词.针对不同的考查方式,在解题时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1、自然科学类文章中的名词术语,其含义必须准确而严密,文章中对名词术语的准确认知,通常是给概念下定义.下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如定义“人”,人(被定义者)是会说话能制造工具(种差)的动物(属概念).由此可见,被定义者包含于属概念,属概念又包含若干种概念;种差,即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差异,是种概念(即被定义者)的特有属性.解这类题大致的思维操作步骤是: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当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各选项进行对照,以便准确、快捷地选出答案.比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 [方法示例](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7题)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解题指导]解答此题的有效信息是原文第二段中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有效信息准确界定了“温室效应”(即被定义者)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素:一是主体“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二是原因“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三是属概念“保温效应”.其中一、二两要素可以看作种差,即被定义者的特有属性.比照原文对概念界定的三个要素:B项将“主体”的外延缩小为“地表”,“原因”增加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属概念”偷换成了“升温效应”;C项将“主体”的外延缩小为“地表”,“原因”偷换成了“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属概念”偷换成了“升温效应”;D项将“主体”的外延扩大为“特定密闭空间”,“原因”偷换成了“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只有A项的理解完全切合,所以答案为A. 2、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对于词语的引申义、概括义、附加义或隐含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个别词语的含义还要注意通过对全文内容和思想的把握来确定. [方法示例](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词语的附加义.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共出现两次,要准确地理解“影响”这个词,必须先弄清相关的语境.由于原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承接前一句“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来说的,因此这里“影响”一词应该是指普通透明度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同时,因为本文一开始就说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所以文中加强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的降低,而不是指加强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根据同样的理由,可知B项是错误的,而C、D两项中所涉及的内容都离画线处较远,脱离了“影响”的语境,所以也是错误的. 3、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成分搭配、短语结构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尽管《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规定的考点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但是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有一部分考的是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第22题要求考生回答第六段段尾改用第三人称“它”的原因.所以,今后的考试还可能测试词语的作用.要准确解答这样的题,不但要注意从内容上考虑,而且还要注意从语法知识方面去分析. [方法示例](1998年全国卷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附原文: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提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是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吧!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文中一个词反复使用,常常起到强调的作用.但如果只答“强调”就不够具体,还需要从内容方面综合回答.我们知道,文中的副词“便”与动词“是”搭配,即“就是”之意,它们再与七个节气搭配我们就找到了强调的内容.这样分析,6个“便”连续使用的好处就较为明显了:强调了一个个季节度过之快.再看第一段的内容,写的正是作者为时光飞逝而心惊.所以答案应为: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再看“领取”后的宾语搭配:从秋、冬到四季再到生活,内容不断扩大.结合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的感悟,“领取”的作用也就概括出来了: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另外,还有词语的指代义,理解时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我们解题时,一般从上句中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如果只着眼于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最后可把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由于相对而言较为简单,这里就不做例示了. 现代文阅读辅导八: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概括有三种方法:1、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3、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要点句.这些语句,议论文常在开头(即论点),散文常在文末(所谓卒章显志),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抓议论抒情句.抓住记叙类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段),便是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如《内蒙访古》:“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文中在描写之后的抒情和议论,结合课文不难体会到,作者表达了对历史上民族间关系紧张、战争的深深遗憾之情,以及要珍惜民族间感情、团结和睦的观点.3、从反证和烘托中体会.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的情况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比如,议论文中,常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记叙文中常用侧面的陪衬、烘托来加强正面人、事、物的表现,说明文中也有比较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的文字或起侧面烘托作用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4、从遣词造句中体会.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一定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5、从描写的形象体会.正如京剧中人物的面谱,贬褒一眼便知,在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如前面提到的对秋天阴山景色的描写,不难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又如《祝福》中对柳妈的描写“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从中也不难体会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尽管只是淡淡的.再看《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卧室的描写:“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从划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厌恶、讽刺是很鲜明的.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或抒发感情,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4、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现代文阅读辅导九:词、句、段含义与作用的表达 一、高考主要考点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3、理解某些段落的内容与作用.4、理解与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解析如何理解与表达.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 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1、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三)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第一个方面:内容上: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2、以句为单位,分别进行概括与归纳;采用移用改造法或者分层归纳法进行概括内容,注意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3、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1、研究标题与头尾.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三、小说的阅读 (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从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着手,去分析这些方法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对于人物形象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内容上来分析;同时要注意从结构上来分析,例如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2)注意分析小说的情节:①如何归纳情节的作用: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②通过情节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3)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