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所有基本原理?(详细)都有什么啊,给列个详细的,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6:13:24
马哲所有基本原理?(详细)都有什么啊,给列个详细的,谢谢

马哲所有基本原理?(详细)都有什么啊,给列个详细的,谢谢
马哲所有基本原理?(详细)
都有什么啊,给列个详细的,谢谢

马哲所有基本原理?(详细)都有什么啊,给列个详细的,谢谢
因为字数限制,没办法全部给你列出来,给你一个网站,考研政治的资料免费下载,里边就有专门的马哲材料整理.
我想你应该是考试需要吧,这个网站很不错.推荐给你.

一共有三个
1.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遵循的定律。决个例子说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平均分配)被否定后,建立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私有制度关系,随后这些在被否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一种新的“公有制”,但这个是高于原始社会的那种的。
2.量变一起质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个不用说了吧。
3.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矛盾:事物之间既是互相依赖的,又是互相制...

全部展开

一共有三个
1.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遵循的定律。决个例子说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平均分配)被否定后,建立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私有制度关系,随后这些在被否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一种新的“公有制”,但这个是高于原始社会的那种的。
2.量变一起质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个不用说了吧。
3.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矛盾:事物之间既是互相依赖的,又是互相制约的。

收起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形态.
一.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历史阶段)
三大哲学渊源:古中国哲学,古印度哲学,古希腊哲学.
1. 哲学的研究对象:整个世界.
哲学是世界观,即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
2. 哲学是善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1) 马哲第一次对哲学研究对象作出了...

全部展开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形态.
一.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历史阶段)
三大哲学渊源:古中国哲学,古印度哲学,古希腊哲学.
1. 哲学的研究对象:整个世界.
哲学是世界观,即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
2. 哲学是善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1) 马哲第一次对哲学研究对象作出了这一科学界定,从而结束了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时代.
2)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A. 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 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3)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注:如果说概括和总和是错误的说法)
3. 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应是一致的.
二. 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2)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
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对立阵营的唯一标准.
2) 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A. 一切唯物评议者都是可知论者.绝大多数(彻底的唯心主义也都是可知论者.
B. 不可知论萌芽于古希腊的怀疑论者(古希腊犬儒学家).形成于近代欧洲.其代表人物有: (英)休漠,(德)康德.
3. 哲学基本派别的主要形态
1) 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其主要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A. 主观唯心主义即把主观精神(人类精神)看成世界本原.
如:”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心外无物”.“我心即宇宙”
B. 客观唯心主义即把客观精神(即人类以外的精神)看作世界本原.
如:”理在事先”(朱子).“绝对精神”(黑格尔)
2)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以为有一种”原初物质”(其中以”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为最高成就).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1) 主要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不彻底性.
(2) 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具有同”原子”相同的结构和属性(即质量不变性,具有广延性,不可分割性).
C.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3) 辩证法的历史形态:三个历史阶段.
A. 古代朴素辩证法.(未形成理论,呈萌芽状态,表现为观点).
B. 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为哲学史上自觉地提出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C. 现代唯物辩证法.
第二节 马哲的产生与发展
一. 马哲的产生.(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展为其诞生的标志).
1. 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19世纪生产力迅猛发展为科学的世界观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 19世纪三十年代无产阶级已从一个自在的阶级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成熟了起来,从而为马哲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自在:本质未形成,自为:本质形成了,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无产阶级成熟的标志是三个工人运动:
A. 英国宣章运动.
B.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大罢工.
2. 自然科学的前提.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些为马哲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前提.
3. 马哲的理论来源.
1) 马哲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2) 马哲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马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谢林.费希特.康德.黑格尔(集大成者).费尔马哈(终结者).
二. 马哲的内容:
1. 马哲的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哲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哲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辩证法的方法论相统一.
2) 马哲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
3. 马哲的本质特征.(本质特征:即只有马哲具有,其他哲学不具有的特征)
1) 实践性是马哲最显著的本质特征.
2) 阶级性,即无产阶级性.这是马哲的又一重要特征.
4. 马哲的发展
1) 马恩本人毕其一生,不断丰实,完善自己的学说.
2) 列宁主义阶段.
3) 马哲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5. 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
1)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的,都属于现代哲学.(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 马哲是现代哲学,而现代西方哲学则是特指现代西方的资产阶级哲学,其传统是唯心主义的,以非理性为特性,其主要思潮有:
A. 科学主义(标榜科学).代表有:孔德的实政主义.逻辑实政主义.实用主义.
B. 人本主义.(以反科学反理性为特征).代表有: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佛洛德主义.
--------------------------------------------------------------------------------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04-8-1 19:10:38
--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 物质范畴.
1.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 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 就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物质的表现形态有:实物标志.场的标志.关系形态.
2.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1) 列宁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特主义一元论,从而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 列宁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具有可知性,这就坚持了可知论,从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
3) 列宁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形态多样性和物质特性的唯一性的统一,这就”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从而同旧唯物主义相区别.
二.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1. 运动是标志事物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2.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1)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载者.设想有非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2)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这是形而上学观点.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 就机械运动而言,相对位置不变.
(2) 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性质未变.
B.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 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的条件.
(2) 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前提.
(3) 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2)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辩证法—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克拉底鲁
“飞矢不动” 不变论—智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诡辩论—庄子
(无论不变论还是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形而上学.
三.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简称是空)
1. 定义:
1)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唯性,即不可逆性.
2)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可颠倒的.
广延:长宽高,体积.伸张:广延性的延续)
2. 宇宙即时空.(宇:上下四方,宙:古往今来)
3. 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
4. 时空的绝对和相对
1) 时空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是绝对的.只看到绝对性即形而上学”绝对论”
2) 时空又是相对的,具体事物的时空是特定的,也是可变的.
5.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1) 就整个物质世界而言,时空是无限的.
2) 就具体事物而言,时空是有限的.
3) 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A. 有限构成无限,无限即无数个有限的总和.
B. 无限通过有限表现出来.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
一.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意识产生的过程.
A. 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反映特性.
B. 低级生命具有刺激感应性.
C. 高级动物具有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 人的意识.
2) 人脑的出现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1) 劳动创造了人的手,人的脑.
2) 劳动创造了语言.
3) 劳动锻炼了人的思维能力.
二. 意识的本质.
1. 就意识的物质基础而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2. 就意识的源泉而言,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1)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3)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 割裂意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就会导致:
A. 否认意识内容客观性的唯心主义.
B. 否认意识主观特征的庸俗唯物主义.
三. 意识的作用.
1.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和实践相结合,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力,也叫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
2.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1) 意识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2) 意识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3) 意识活动能改造客观世界.
4) 意识对主体有反作用.
3. 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四. 意识与人工智能.
1. 人工智能:即思维模拟,主要有二种方法.
1) 结构模拟
2) 功能模拟
2. 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人脑
1) 人工智能是低级运动的形式,它不能取代高级运动形式.
2) 人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
3) 人工智能是人创造的,执行的是人的命令.
3. 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丰富和充实了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的认识,证实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唯物主义观点.
第三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世界是统一的.
1) 凡是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即只有一个本原的,是一元论.
A. 认为世界源于物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B. 认为世界源于精神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精神作为世界本原.
(2) 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以外的精神作为世界本原.
2) 凡是认为世界不具有统一性的是二元论或多元论.
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 列宁的物质定义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
2) 具体科学的发展证明了,且不断地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3) 马克思还对世界的物质性作出了哲学的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一系列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哲学论证.
4) 无论是科学证明,还是哲学论证,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二.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三.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 规律是指事物或现象间的内存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
2. 遵循客观规律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 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发现和利用规律.
3.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04-8-1 19:12:11
--
第三章 唯物辨证法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 唯物辨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对立:
1. 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1)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即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 唯物辩证法以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地),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片面地)。
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概括分歧(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 、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动力。(辩证法认为是事物本身造成事物的运动,形而上学认为是外力造成事物的运动)
3.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即物质世界的根本特征:联系的、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 联系的观点:
1. 联系及其特征:
1) 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2) 联系的特征:
A. 客观普遍性;
B. 具体多样性;
C. 条件性。
a. 条件:是指对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b. 唯物辩证法是条件论,强调“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 系统的观点是联系观点的现代表述:
1) 所谓系统是指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衡断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2) 系统的特征:
A. 整体性是系统最本质的特征
B.结构的有序性
C.使自身趋于优化的特点
3) 系统原性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A.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分的,不可混淆;
B.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a.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失去整体也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黑格尔:割下来的手不是手)
b. 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
c. 整体和各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以整体为重,反对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分散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
4) 系统原性丰实并充实了联系观点的现代表述。
三、 发展的观点:
1、 发展:即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2、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而旧事物是指正在趋于消亡的事物。
1) 不能以时间先后来划分新旧事物;
2) 不能以是否强大来划分新旧事物;
3) 不能以是否完美来划分新旧事物;
4) 划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其是否具有必然性。
3.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 新事物符合发展规律,而旧事物则已经丧失了必然性;
2) 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必旧事物优越;
3)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新事物总是能战胜旧事物的。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矛盾和逻辑矛盾
1) 辨证矛盾是指事物内部的二个方面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这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
2) 逻辑矛盾是指因违反思维的基本规则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主观的,也是可以并且应该避免的。
2. 矛盾的两个属性(即同一又斗争)
1) 矛盾双方相互统一的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它有两种情形:
A、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双方都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和发展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同一体中。
B、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各向其对立面转化。
2)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的属性,即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3) 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辨证关系:
A、 区别: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
B、 联系:同一是矛盾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
3. 事物发展的动力
1)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泉是事物内部的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造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3)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
4.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
2) 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用矛盾分析方法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要坚持“二点论”,凡事“一分为二”
5. 矛盾特殊性原理
1) 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矛盾也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2) 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被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
6.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1) 矛盾发展不平衡是指:
A、 在矛盾体系中,必有一对矛盾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这是主要矛盾,其余被支配的矛盾被称为次要矛盾。
a.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反作用。
b. 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
B.在任何一对具体的矛盾中,必有一方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a.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二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即共性和个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1) 共性和个性是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A. 区别
a. 共性较一般、抽象,个性则形象、丰富。
b. 共性是个性的一部分。
B. 联系
a. 二者相互依存:共性存在于个性中,个性都具有与其他事物相同的属性。
b.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中)
2) 共性和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割裂二者的辨证统一,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错误。
三.质量互变规律
1. 质
1) 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 质与事物的关系:质与事物直接同一。
3)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起点。
2. 量
1) 量的含义:量是指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达的规定性。(如规模,速度,程度)
2) 量与事物的关系:量与事物是同一的,但不是直接同一的。
3)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精确化。
3. 度
1) 度的含义: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的量的程度、范围、幅度。它的两端的界限称为“关节点”或“临界点”
2) 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的统一的哲学范畴,在度的范围里,事物的质和量相互规定。
3) 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及其趋势,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把握适度原则。
4. 量变
1) 量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
2) 量变的特征:量变是一种渐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表示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3) 量变的基本形态
A.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 事物的构成成分在排列顺序上的变化。
5. 质变
1) 含义: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
2) 特征: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表示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或间断性)
3) 质变的基本形式
4) 暴发式的飞跃。
5) 非暴发式的飞跃。
6.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 对立:量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二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是否超过度的范围是划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 统一
A. 两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的变化总是由量变引起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这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B. 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a.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有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b. 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3)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
A. 否认质变是量变引起的—“激变论”
B. 否认质变—“庸俗进化论”
7. 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1) 理论意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
2) 实践意义:这一规律要求我们既要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又要脚踏实地。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 辨证否定观
1. 肯定和否定
1) 肯定因素(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因素(方面)
2) 否定因素(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促使其自身消亡的因素(方面)
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2. 否定也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即质变。
3. 辨证否定观
1) 辨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 辨证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肯定即否定“——列宁)
3) 辨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4) 辨证否定就是“扬弃“(扬弃是即克服,又保留)
4. 辨证否定观的意义
1) 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中应“去芜存精“,”古为今用“反对:
A. 全盘继承的复古主义
B. 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
2)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有选择地借鉴“洋为中用“反对:
A. 全盘肯定的崇洋媚外
B. 全盘否定的盲目排外
(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
1. 事物由肯定阶段经过第一次否定到否定阶段,再经过第二次否定则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完成一个发展的周期。(并未回到原来,只是重复了原来的某些特征)
2. 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实质是指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直线论“和”循环论“的错误。
(直线论:只看到前进,循环论:只看到曲折)
5. 否定之否定的实践意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节 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 原因和结果
1. 含义
1) 原因:是指能一起一定现象产生的现象。
2) 结果:是指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
2.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即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
1) 时间上的先后相继性,即先因后果性。
2) 两种现象间必须具备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3. 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4. 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
1) 对立:在一个确定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间有着确定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
2) 统一
A. 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B. 二者相互作用
C.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普遍联系的长链中,因果之间的界限又是不确定的。
5. 因果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1) 一因一果,或同因同果
2) 一因多果,或同因异果
3) 多因一果,或同果异因
4) 多因多果,或复合因果
5) 互为因果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
1. 含义:必然和偶然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其中:
1) 必然性是一种确定的趋势,即一定会出现的趋势。
2) 偶然性则是一种不确定的趋势,即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
2.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1) 对立
A. 必然性和偶然性引起的原因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主要矛盾或外部矛盾引起的。
B.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过程。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过程,使事物呈现出其特有的面貌。
2) 统一
A. 必然和偶然相互依存
a.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 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这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B.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3. 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就会导致:
1) 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必将论为宿命论。
2) 只承认偶然,否认必然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4. 偶然性在科学发现中具有重大意义。
三. 现实性和可能性
1. 含义
1) 现实:是指合乎必然性的客观存在
2) 可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趋势
2. 可能性的复杂性(可能性的几种情形)
1)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A. 可能是指现实种具有客观依据,能够向现实转化的趋势。
B. 不可能是指在现实中不具有客观依据,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向现实转化的趋势。
2) 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A. 现实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具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并具有充分的条件,马上就能向现实转化的可能性。
B. 抽象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虽具有客观依据。但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暂时还不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可能性。
3) 好的可能性和不好的可能性。
4) 可能性在量上的差别。
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测定和证明,又称为概率。
3.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辨证关系。
1) 对立:现实是现存的,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的。
2) 统一:
A. 二者相互依存:可能性存在于现实性中,现实性来自于可能性。
(可能是潜在的现实,现实是实现了的可能)
B.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b. 现实性中包含这新的可能,从而向新的现实转化
四. 内容和形式
1. 含义
1)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 形式:是指将内容的各要素组织起来的结构方式,或外在表现形式。
2. 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当一事物的构成要素都已具

收起

马哲所有基本原理?(详细)都有什么啊,给列个详细的,谢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都有什么理论 灭火的基本原理有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什么不同啊 心理学基本原理有哪些?文不对题不给 初中物理所有单位都有什么啊? 液体化工 都有什么产品液体化工都有什么产品可以给把详细的分类个给帮忙写一下吗一定要详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请详细点发给我 洪湖赤卫队所有歌曲都有什么? 中国所有抗日战争英雄.我希望有哪位大哥大姐给我信息谢谢.小弟把所有家当都拿出来了.尽量详细点,越详细越好,我有用. DNF晶体都有什么作用晶体都有什么作用啊 谁知道详细的啊 很多人都收 我却不知道晶体具体的作用 哪为高手给个详细的答案啊~~ 谢谢了 英语中所有能连读的地方都必须连读吗?如果不是 有什么规律吗 请说的详细一点能不能再说一下 能连读的都必须连读吗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都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原理都有那些 减压蒸馏设备都有什么详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什么指导意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初中的英语语法知识都有什么?求人教版初中的英语所有语法知识,知道的朋友们说下,要详细点了~~非常感谢~~~ 民法学里面要求掌握民法学基本原理,民法学基本原理指那些内容呢说的详细一点 最好列举一下这些原理有哪些.是原理.不是原则 一个人看错 怎么这么多人看错啊 相当无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