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 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怎么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5:14:30
人生寓言 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怎么理解?

人生寓言 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怎么理解?
人生寓言 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怎么理解?

人生寓言 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怎么理解?
白兔和月亮
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来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
"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灭,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落难的王子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身罹残疾,从此以后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发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附:《白兔和月亮》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附:这篇寓言是有感而写的.在写作时,我自己正遭受着一个灾难.当时,我有了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我确实听到了旁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灾难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于是,产生了这篇寓言的构思.
在寓言中,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是一个事实,完全是来自生活的.我虚构了一个王子,通过王子对别人的灾难的叹息,我对王子的灾难的叹息,衔接上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揭示了这样的叹息的普遍性及其没有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所以,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这道理有二:第一,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我曾写过以下这段话,可做理解这篇寓言的参考:“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拥有巨大的利益,就会引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如果拥有某种财富,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

:《白兔和月亮》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

全部展开

:《白兔和月亮》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附:这篇寓言是有感而写的。在写作时,我自己正遭受着一个灾难。当时,我有了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我确实听到了旁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灾难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于是,产生了这篇寓言的构思。
在寓言中,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是一个事实,完全是来自生活的。我虚构了一个王子,通过王子对别人的灾难的叹息,我对王子的灾难的叹息,衔接上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揭示了这样的叹息的普遍性及其没有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所以,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这道理有二:第一,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我曾写过以下这段话,可做理解这篇寓言的参考:“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