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楼兰之死全文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3:32:14
谁有楼兰之死全文啊

谁有楼兰之死全文啊
谁有楼兰之死全文啊

谁有楼兰之死全文啊
楼兰之死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句.这里的楼兰指的是我国汉代的鄯善了,在今天的新疆的罗布泊西,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说楼兰城旁有咸水湖.
据记载,楼兰人口有14000多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转贸易站,而现在却变成了一片黄沙中的废墟.它旁边的咸水湖“盐泽”在本世纪40年代还是一片汪洋的罗布泊,面积达3m平方千米,而80年代却完全消失了.为了寻找罗布泊,考察它的历史,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那茫茫的沙海中失踪了.
楼兰,你为什么成了一片沙滩?
罗布泊,你那汪汪之水流向了何方?
在干涸的罗布泊边,有着32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按当地方言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
塔克拉玛干——外国人把它称为“死亡之海”.
我国的科学家不但要考察罗布泊,而且要考察塔克拉码干,尽管那里风沙铺天盖地,中午沙面的温度有50t-60℃,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仍然要勘察这“死亡之海”,弄清沙漠的来历.
1989年8月,新疆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宣布:“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现了人类遗迹.”在那茫茫的沙海中,他们发出了陶锅、陶片、炼渣、箭头和木器,说明这里是南北朝至唐代的一处民间聚落,是个聚落环境.而今天,这里却是满目黄沙了.
兰州沙漠研究所的研究员朱震达,不畏艰难,走进塔克拉玛干,写出了《沙漠化——一个值得注意的环境保护问题》等论文,用大量确凿的事实证明,沙漠化主要是人为的原因.
(2)
科尔沁沙地,过去是优良的草场,由于滥垦,前后仅2印年的时间就退化成了沙地.
榆林地区200多年前林草比较茂密,定西地区在宋朝时还有大片森林,由于滥伐森林和战争破坏,今天已是黄沙滚滚了.
我们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中国科学院中国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在《生存与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沙化面积不断扩展.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沙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展约15印平方千米; 目前已达10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1.4%,从沙漠化咸囚分析看,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的.”
这份报告还作了这样的警告性预测:
“到2000年,沙漠化面积会由1980年的17.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25.13万平方千米,增加43%.”
沙漠在向我们进攻,要吃掉我们的草原、耕地、道路和城镇,要让我们变为“楼兰”.
(3)
沙漠在扩大、在进攻,却是由于我们在“招引”它,在为它“开路”.不信吗?”
请看,人们是怎样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扩大“出力”的,以下是一位科技记者的信:
“本世纪50年代,南疆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各河流中下游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柳灌木林9000万亩(每亩666.7千方米)和胡杨林枷多万亩,这些沙生植物是目前塔里木盆地7阗万各族人民生活的主要燃料.由于不断地从沙漠中索取红柳和胡杨,使天然红柳、胡杨减少到目前的5000万亩和200万亩.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天然植物的破坏,但是到沙漠中打柴火的毛驴车、汽车一年比一年增加.墨玉县卡瓦可乡一个林业管理站,每年通过约10万辆打柴火的毛驴车;和田市‘巴扎’一天上市的柴火多达1000多车;策勒县1983年‘巴扎’一天上市的柴火最多不超过500车,近几年竟高达1000车.照此下去,总有一天沙漠中仅有的一些脆弱的生态植被会被砍尽烧绝.”
这位记者的调查,从一个地区说明了人们滥伐植被招来“沙祸”的原因.
(4)
古楼兰为什么成了一片废墟,那些果木和白杨是怎样死的,这要让历史学家去考证了.但是古楼兰的消亡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土壤变劣会使文化灭绝.土地是人类文明的舞台,是文明发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文明灭亡的场地.沙漠化吞食的是人类的文明.
人类必须找到防治沙漠化的方案.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到沙漠中考察,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又跟上来,人们正在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去与沙漠搏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汉朝与匈奴争夺楼兰之战的着名诗篇。楼兰是古丝绸之路贸易的中转站。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据记载,那时的楼兰古城与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相临,城中不河、有塔、有树,店铺相接,客商云集,一片繁荣景象。可是现在楼兰已经消失了,只剩下茫茫沙海中的一片废墟,它旁边的罗布泊也已完全干涸。往日的繁华与...

全部展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汉朝与匈奴争夺楼兰之战的着名诗篇。楼兰是古丝绸之路贸易的中转站。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据记载,那时的楼兰古城与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相临,城中不河、有塔、有树,店铺相接,客商云集,一片繁荣景象。可是现在楼兰已经消失了,只剩下茫茫沙海中的一片废墟,它旁边的罗布泊也已完全干涸。往日的繁华与绿色一同消亡,如果肆虐的风沙暂时停息,那里就笼罩着一片死的寂静。
楼兰死了。楼兰为什么死了?那默默的黄沙是无声的回答。
在楼兰和罗布泊旁边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是“死亡之海”。其实塔克拉玛干在古代也并非今天这个样子。1989年新疆考古研究人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发现了陶锅,炼渣、木器、箭头,说明在唐代之前这里还是绿洲,还有很多人生活。但一千多年以后,这里连飞鸟都绝迹了,剩下的只有漫漫的黄沙——楼兰和绿洲被沙漠吞噬了。
当土地表层生长着绿色食物时,它是不可能变成沙漠的。当地表的植被遭到了破坏,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方面是土壤在直接的风吹日晒下,越来越干燥松散,成为细沙;一方面没有了树木和植物的阻挡,风不更肆无忌惮。它吹动着细沙移动,使沙漠不断扩大,淹没附近的土地和村庄,这就是土地沙漠化的过程。
土地沙漠化,这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就连首都北京都感受到了这种威胁。每当春天出现扬沙天气,人们都有“风沙逼近北京城”之感。
沙漠在进攻、在扩大,这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是人对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沙化的进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各条河流的中下游,原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柳和胡杨灌木林。可是,由于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人们把红柳和胡杨当燃料,现在天然灌木林只剩下了一半。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天然植被破坏,但是到沙漠边缘打柴的毛驴车和汽车有增无减。据新疆墨玉瓦可乡一个林业管理站统计,每年那里要通过10万辆打柴的毛驴车。1983年,策勒县“巴扎”上一天柴车不超过500辆,现在竟高达1000辆。照此下去,总有一天这里仅有的脆弱的生态植被被破坏殆尽,塔克拉玛大沙漠还会扩大。
楼兰已死,只留下一片废墟和王昌龄那首着名的诗篇,让后人发出无限的感叹,难道我们能听任这种悲剧重演吗?

收起

楼兰之死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句。这里的楼兰指的是我国汉代的鄯善了,在今天的新疆的罗布泊西,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说楼兰城旁有咸水湖。
据记载,楼兰人口有14000多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转贸易站,而现在却变成了一片黄沙中的废墟。它旁边的咸水湖“盐泽”在本世纪40年代还是一片汪洋的罗...

全部展开

楼兰之死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句。这里的楼兰指的是我国汉代的鄯善了,在今天的新疆的罗布泊西,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说楼兰城旁有咸水湖。
据记载,楼兰人口有14000多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转贸易站,而现在却变成了一片黄沙中的废墟。它旁边的咸水湖“盐泽”在本世纪40年代还是一片汪洋的罗布泊,面积达3m平方千米,而80年代却完全消失了。为了寻找罗布泊,考察它的历史,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那茫茫的沙海中失踪了。
楼兰,你为什么成了一片沙滩?
罗布泊,你那汪汪之水流向了何方?
在干涸的罗布泊边,有着32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按当地方言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
塔克拉玛干——外国人把它称为“死亡之海”。
我国的科学家不但要考察罗布泊,而且要考察塔克拉码干,尽管那里风沙铺天盖地,中午沙面的温度有50t-60℃,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仍然要勘察这“死亡之海”,弄清沙漠的来历。
1989年8月,新疆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宣布:“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现了人类遗迹。”在那茫茫的沙海中,他们发出了陶锅、陶片、炼渣、箭头和木器,说明这里是南北朝至唐代的一处民间聚落,是个聚落环境。而今天,这里却是满目黄沙了。
兰州沙漠研究所的研究员朱震达,不畏艰难,走进塔克拉玛干,写出了《沙漠化——一个值得注意的环境保护问题》等论文,用大量确凿的事实证明,沙漠化主要是人为的原因。
(2)
科尔沁沙地,过去是优良的草场,由于滥垦,前后仅2印年的时间就退化成了沙地。
榆林地区200多年前林草比较茂密,定西地区在宋朝时还有大片森林,由于滥伐森林和战争破坏,今天已是黄沙滚滚了。
我们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中国科学院中国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在《生存与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沙化面积不断扩展。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沙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展约15印平方千米; 目前已达10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1.4%,从沙漠化咸囚分析看,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的。”
这份报告还作了这样的警告性预测:
“到2000年,沙漠化面积会由1980年的17.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25.13万平方千米,增加43%。”
沙漠在向我们进攻,要吃掉我们的草原、耕地、道路和城镇,要让我们变为“楼兰”。
(3)
沙漠在扩大、在进攻,却是由于我们在“招引”它,在为它“开路”。不信吗?”
请看,人们是怎样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扩大“出力”的,以下是一位科技记者的信:
“本世纪50年代,南疆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各河流中下游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柳灌木林9000万亩(每亩666.7千方米)和胡杨林枷多万亩,这些沙生植物是目前塔里木盆地7阗万各族人民生活的主要燃料。由于不断地从沙漠中索取红柳和胡杨,使天然红柳、胡杨减少到目前的5000万亩和200万亩。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天然植物的破坏,但是到沙漠中打柴火的毛驴车、汽车一年比一年增加。墨玉县卡瓦可乡一个林业管理站,每年通过约10万辆打柴火的毛驴车;和田市‘巴扎’一天上市的柴火多达1000多车;策勒县1983年‘巴扎’一天上市的柴火最多不超过500车,近几年竟高达1000车。照此下去,总有一天沙漠中仅有的一些脆弱的生态植被会被砍尽烧绝。”
这位记者的调查,从一个地区说明了人们滥伐植被招来“沙祸”的原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