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4:15:07
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一、正确把握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不断深化的渐进式改革,既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具有紧迫性的特点.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确定长期目标,从长计议,统筹安排,全面推进,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同时,又要明确近期目标,立足当前,着力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新的突破,使改革逐步深化.在这里,我们既反对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情绪,也反对片面强调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而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只有坚持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把握改革的进程和力度,更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从长远看,与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到2050年,形成完善和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形成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优化的政府组织结构、科学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监督机制,政府成为人民满意的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二、正确把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全面改革的关系,坚持配套进行、整体推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有着内在的联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改革的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在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各项改革的交汇点和关结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全面改革的推进,有赖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的转型.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要加大力度,又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从全局出发,与各项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全面改革服务,说到底就是要扫除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当前,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不断深化投资、财税、金融、价格、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就要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廉政建设,努力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社会体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同时,要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正确把握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将改革的总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起来,以重点突破带动总体推进,这就必须抓住核心和关键问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能不能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标志,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能不能到位.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为出发点,以规范行政权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做到“四个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科学设置、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同时,要正确处理转变政府职能与优化组织结构、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以及管理方式创新的关系,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根据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要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职能转变是其他两个转变的前提和切入点;而其他两个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离开了后两个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继续协调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另外,还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法行政,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四、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发展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统一
我们一再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和构建设和谐社会,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民群众可接受的程度,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稳定,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需求相适应.
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就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努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国际经济体系和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面前,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面对国内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着力解决长期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协调、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市场秩序不规范的问题,等等.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要通过政府转型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民生问题大于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既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要通过改革,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卫生、居民住房、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社会矛盾纠纷问题等.
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建立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与柔性化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五、正确把握总体部署与各方协调的关系,坚持上下结合、互相联动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情况新问题多,难点热点问题也多,特别是政府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理顺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需要调动两个积极性,既需要有中央的统一部署,又需要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发挥创造性、实行联动,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
之所以强调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自上而下的整体推进,是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全局性的特点,需要整体设计、统筹考虑、精心组织和有序推进.特别是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体现了政府管理“有形的手”与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的有机统一,是从全局和战略上的科学决策,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在这样的问题上,不能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必须强调局部服从全局、地方服从中央.
之所以强调发挥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实行自下而上的联动和横向的互动,是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许多新鲜的经验和改革的举措,都是在政府管理的第一线创造的,或者说是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促进政府的自身建设,给予政府改革以动力和活力.同时,地方政府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者,又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领导者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比较直接,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需要地方政府去实现、维护和发展.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才能实现.
六、正确把握借鉴国外经验与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体现中国特色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范围的公共行政改革已经30年了,至今方兴未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改变了公共行政的环境,同时政府管理失灵问题越来越尖锐.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效率、进而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政府职能调整的基本目标,因此更加重视公共行政改革,也形成了一些理论体系和经验.实事求是地说,一些国外公共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一些形成共识的公共管理的理论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参考.但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采取“扬弃”的态度,而不是不加分析地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因为,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以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前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绝不能搞多党制;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绝不能搞私有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本质特征.
应该指出,从1982年开始,我们已经进行了6次全国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出现的深层次矛盾,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加了难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切实加强领导,坚定信心,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自觉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把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通过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