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明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三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8:39:30
列举明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三件

列举明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三件
列举明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三件

列举明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三件
明朝初年,实施朝贡体制,朝贡贸易薄来厚往,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来赚取好处.日本实际上是处於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很多到中国来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没有日本政府的管辖,朝贡后他们滞留在中国沿海抢劫.这是明初的倭寇.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颁布海禁政策.从此之后,如果要来中国做生意,必需朝贡兼贸易,否则不予,这就是所谓的「朝贡贸易」,兼具有怀柔拉拢周围国家的用途.明朝严格的贸易管制政策的影响导致正常贸易地下化,转为走私贸易.贸易港集中地由广东、福建转往已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菲律宾、印尼.而海上的维持秩序角色由於中国官方的消失而导致海盗集团猖獗.由於海上贸易仍在暗处进行,美洲银器又大量流入中国,银开始成为流行的通货[61].
(1)郑和下西洋与海禁
明成祖即位后,在永乐年间,派遣著名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贡献,体现永乐王朝的鼎盛和开放.明成祖之后,其子朱高炽继位,也就是明仁宗.他听从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见,认为下西洋过於浪费,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不到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继位,改年号宣德.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但由於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将其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罢.后来倭寇横行,明朝加大海禁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西元1567年)之后,倭寇逐渐平息,朝廷有鉴於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的走私贸易正当化,活络的国际贸易也使中国进入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62].
(2)倭寇与日本
倭寇对明朝的海疆构成严重威胁.但是倭寇的主要构成并非日本人,而是中国沿海一带的破产流民.期间虽有朱纨和张经的抗倭,但最后都未能取得完全的成功.为防止倭寇的侵扰,世宗时期实行海禁,断绝对日贸易.直到戚继光等名将力行抗倭,倭寇才被剿清,海疆形势才趋於平静.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意欲占领朝鲜.万历廿年,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明朝一度取得战争的胜利.中日一度进行和谈.但万历廿五年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战争进入僵局状态.万历廿六年,丰臣秀吉逝世,日本军心动摇,结果大败逃回日本.此即为壬辰卫国战争.这次战争严重削弱明朝与朝鲜两国,明朝在张居正期间积蓄的国力大量被消耗,日本复又陷入分裂,女真部落成为相对的得益者[63].
(3)蒙古和女真
明朝边境上最大的两个威胁明朝安全的部族是蒙古和女真,时人称其为东虏和西虏.在明朝初年武功强盛时,一度将蒙古驱至漠北,蒙古也因内乱分裂而无力南侵.之后伴随明朝的衰落,蒙古诸部中最有实力者称霸於族内后,也多次进攻明朝,诸如鞑靼部发起的土木之变和土默特部发起的庚戌之变,明朝的疆界因此内缩,也大大消耗明朝的国力.俺答汗后期开始於明朝通好,受封为顺义王,其后的三娘子继承和平的政策.明蒙之间边境安宁和平,互通有无.这种情况直到后金控制蒙古后才告结束.明朝早期曾经设置奴儿干都司来管理东北诸部,这一阶段女真人作为明朝於东北地区排除北苑残余势力的盟友,双方关系处於蜜月期,但中后期明朝采取"犁庭扫穴"等一些列不适当政策,对女真人进行歧视、限制、挑拨、分化甚至屠戮,激化当地矛盾.随著东北的蒙古部和女真部日益强大,奴儿干都司被废,明朝在东北的控制力更是进一步下降.17世纪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降服蒙古,於1616年建国后金,与明朝分庭抗礼.后金占领辽东大部土地,曾对当地的汉人进行屠杀,并有入主中原的野心,严重威胁明朝的安全.1636年改国号大清,建立清朝,最终於1644年明朝灭亡后接替明朝统治中国267年[64].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最后,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利玛窦等基督教传教士访华,西学东渐。

帮助朝鲜攻打倭寇(鬼子)
关闭海上贸易,(貌似是,大致意思就是明朝不让在海上经商)
和蒙古没日没夜的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