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举一例说明这首词的三种修辞方法 从写景顺序和动静角度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2:32:46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举一例说明这首词的三种修辞方法 从写景顺序和动静角度分析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举一例说明这首词的三种修辞方法 从写景顺序和动静角度分析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举一例说明这首词的三种修辞方法 从写景顺序和动静角度分析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举一例说明这首词的三种修辞方法 从写景顺序和动静角度分析
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他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
元·周德清的《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全曲: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开篇伊始,起势不凡:纵眺万里长江,横望淮南远山.两句写远景,故能放眼“万里”,远山看似“数点”;而又紧扣秋景,故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白绸带子),秋山苍翠,青如蓝靛(深蓝色的染料).“江”与“山”地名对,“万里”“数点”数量对,“白”与“青”颜色对,“练”与“淀”名物对,这种工对,前代曲论家称为“合璧对”(朱权《太和正音谱》).
三四句写近景:府视江上轻帆,仰观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唯其轻灵,故疾如飞箭;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几片苇叶,唯其轻灵,故疾如飞箭;庐巍峨高耸,故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唯因陡峭,故飞如闪电.这两句仍是“合璧对”,而与一二句句法全同,故四句又合为“连璧对”.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着重色勒大江远山之雄伟寥廓,是静态画面;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江、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侧重描绘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
五六句写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这是暗;晚霞在天边消逝,初月从地平线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这对“合璧对”与前四句又合成为“联珠对”.但境界却异:那缥缈的云雾,柔和的月光,不仅给以上壮丽的画面增添了一种朦胧的意态美,令人在心旷神怡中又多了一层凄迷感;而且捕捉了景物瞬息变化的运动美,又微妙地增强了时间的流动感.与前四句相比,笔势则由急渐缓,由刚转柔,呈现出起伏跌宕.
结尾句写北塞鸿雁南来,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不仅点明秋季时令,使人联想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的苍莽雄浑境界,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遐思逸想无穷.
此曲起首大笔如椽,有所谓“笔未到而气已吞”(《艺概》)之势,可谓“凤头”美丽;中间远近参差,静动交错,明暗相间,极尽铺排变化,可谓“猪肚”浩荡;结尾题外传神,优游不竭,可谓“豹尾”响亮.且七句中六句对偶,结句奇句亦与首四句遥相对衬,使全篇装点饱满,造成排奡驰骤之势.六个比喻皆明白无隐,则又满纸生气而又酣淋漓.
“正宫惆怅雄壮”(芝庵《论曲》),而[塞鸿秋]除第五句外,又都句句押韵,且押去声.韵位密集则音调激越,加上去声高亢劲峭,更显奔腾驰骤,音调铿锵.而笔势纵横,意象壮阔,感情蓬勃豪放,则词情与声情配合恰到好处,堪称声文并茂.作者在《中原音韵》中强调作曲“逢双必对”、“造语必俊,用字必熟”,“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试以这首小令验之以法,的确是实践了他自己的这些理论主张的.
参考文献:1990年7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元曲鉴赏辞典》第1007-10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