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后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6:28:26
李鸿章后人

李鸿章后人
李鸿章后人

李鸿章后人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说“水浅而舟大也”,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
  李鸿章从权力的顶峰坠落后,才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只是间“破屋”,而自己只是“裱糊匠”.“裱糊匠”虽有办法把“破屋”裱得光鲜漂亮,但“破屋”是绝对经不起暴风雨的.
  再看李鸿章家族,因为李鸿章的缘故,先是大红,后是大黑,再逐步走出低谷.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李家人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不久前走访了位于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故居,又在上海、北京拜访了李鸿章家族的几位后人.通过他们的讲述,记者了解到,李鸿章家族中出了不少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如今定居在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地.对于整个家族,对于李鸿章,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和复杂的情感.
  李文安,把李氏家族带进官场
  在安徽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有一片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这就是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故居.走进大宅,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的恢弘气势.
  李鸿章的先祖原本姓许,明朝时从江西迁到了安徽合肥.百年后,李鸿章的八世祖将自己的儿子许祯所过继给了好友李心庄,从此许承李姓.许祯所成人后制定了李家门规:李许二姓不通婚,但与族外许姓联姻则不禁止.自此,李家人丁兴旺,支派繁多,李祯所算是李家的第一功臣.
  最初,李家世代以耕读为生,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经济状况不好,社会地位也不高.李鸿章祖父当家时,每到年终,上李家要债的人多得“如过江之鲫”.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心地善良,也是一位很不错的诗人.1834年,35岁的李文安苦读多年,参加江南乡试中举.又过了4年,年近40岁的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后来在刑部任职.
  虽然李文安的人生此时已过大半,但他却使李家这个淝水边的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李文安是让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七代人中,唯一的一个进士.
  但更要紧的还是他的“命”好.李文安这个进士中的不早也不晚,正好与数年后大红大紫的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从“实惠”的意义上说远远超过了同乡、同学,因为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同时做官,有着共同的联系和参照.
  李文安虽然性格内向,“资性中下”,但他万事心中有数,眼力不差,始终把曾国藩拉得挺紧.那时,曾国藩不过是个普通的京官,初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而李文安早早地就安排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去拜曾国藩为师,跟其学“经世之学”,这大概是李文安对家族的最大贡献.
李家自李鸿章这一代开始发迹.李鸿章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相传,一次父亲李文安出联考李鸿章,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小鸿章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不但工整,而且十分有气势.他七岁启蒙,八九岁就念完《四书》,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常在李鸿章父亲面前夸他.
  在父亲的一手安排下,师从曾国藩的李鸿章21岁中举人,24岁考取进士,年纪轻轻就进了翰林院.曾国藩“打掉牙齿和血吞”的处世原则,对李鸿章的性格影响很大.更为重要的是,李鸿章创建淮军之初,曾国藩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直接把八营湘军给李鸿章统领,这也是李鸿章创建淮军的班底.之后,淮军成了李鸿章发家的本钱,也是李鸿章在官场青云直上的根基.他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淮军就是“李家军”.
  1870年,李鸿章凭着赫赫战功和淮系集团的支持,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25年,是清代担任此官职时间最长的.在此期间,他显露出与大清国绝大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国外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十分感兴趣.李鸿章创造了许多“第一”: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军校、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1874年,他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1894年又被授予三眼花翎,被梁启超尊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
  1874年,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和戎”与“变法”都归于失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从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1901年,李鸿章在“老来失计亲虎豹”的悲愤中病逝.他死时“双目犹炯炯不暝”.弥留之际,老泪纵横,留下遗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哀怨沉痛,令人扼腕!李鸿章死后近10年,他为之操持一生的大清王朝也随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