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4:07:26
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
  
  一本好书,要么是有着深刻的哲理,要么是能带给人们某个专业的知识,要么是有打动人的情节,《追风筝的人》是那种读起来就停不下来想一直读完的好书.让人感到一种如书中所说的残忍的美丽,人性的救赎,让人感动、伤悲、怜悯、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
  书中以主人公阿米尔的回忆为主,以他的成长过程为线索,讲述的是一个阿富汗喀布尔的家庭以及他们的几个仆人的故事.主要人物有阿米尔的父亲,阿米尔,阿里,阿里的儿子哈桑,阿米尔的老师拉辛汗,以及阿米尔的妻子、岳父岳母等等.阿米尔的父亲和阿里、拉辛汗一起长大,但是阿米尔家族是喀布尔当地的名门望族,拉辛汗只是阿米尔的家庭教师,阿里以及阿里的儿子都是阿米尔家中的仆人,哈桑和阿米尔从小一块长大,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很好,更把阿里当作是自己的兄弟.最后的结局也算是最好的了吧?但是中间的曲折让人震撼而又震撼!
  
  书中前面讲述了阿米尔和哈桑小时候如何一起长大一起玩的诸多事情.但是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放风筝那次,阿米尔得了冠军,但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哈桑帮助他的.穷人与富人的分别就在于此,富人的子女没有什么困难,感觉不到生存的压力,而穷人家的子女只能很早学会独立学会生存.于是虽然哈桑没有念过书,但是他比阿米尔更加敏捷更加诚实和讲信用,待人真诚,没有什么脾气,逆来顺受,他把阿米尔当作是比兄弟还亲比朋友还好的人,哪怕阿米尔三番五次伤害自己,他都好像没有怪罪阿米尔.在17章的时候我读到哈桑的母亲遍体鳞伤的回到喀布尔,阿米尔原来的家,幸好那个时候哈桑和拉辛汗都在,这真是命运的捉弄.作为一名读者,我深深被打动了,如果说上天还有一点怜悯的话,也应该让他们好好相聚,毕竟,哈桑实在是太可怜了.不过,有了哈桑和他妻子的照顾,哈桑的母亲很快就恢复了,还和自己的孙子生活了四年,最后去世.这四年给她的也许比之前那么多年的都要幸福,人老了都需要一种归宿,如果能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就更好不过了.只不过,阿里----哈桑的父亲,如果此时没有被地雷炸死的话,结局会更好很多.很快我们又得知,哈桑因为自己是哈扎拉人,结果被塔利班枪毙,他的妻子----法莎娜也被杀死了.然后留下了那个可怜的哈桑的孩子----索拉博.读到这,对于战争的痛恨,尤其是对于人种歧视这种丧尽天良的观点不由得会涌上心头.哈桑的一生这么短暂,他几乎没有拥有过所谓的真正的生活,甚至连生存的权利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也许,最幸福的那几年,是和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以及目前度过的吧.他给人的印象就是朴实、守信、靠谱、真诚、单纯等等.一点恶意都没有的孩子.然而,拉辛汗的最后一席话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哈桑并不是阿里的亲生儿子•••••••这更加让人无奈而又同情,可怜的阿里、哈桑、还有他母亲.18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哈桑是老爷的私生子,这一拉辛汗最后才说出的秘密让我们都不知道如何接受.于是,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阿米尔的父亲会对哈桑那么好,为什么他舍不得他们离开,为什么阿米尔一提到让他们请新仆人的时候他会那么动怒,为什么老爷会做那么的慈善,为什么他总是尽力让阿米尔和哈桑相处愉快,为什么好像他更偏爱哈桑,这一切都是在赎罪.自己犯下不可原谅的罪,但是自己却不能说出来,所以,只能行善弥补自己的罪过.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有尊严和好面子的阿富汗男人,他到死都没有说出这个秘密.要不是拉辛汗,这个秘密也许就不会再有人知道,也就不会有这本书.
  
  相比之下,阿米尔呢,这本书的主人公,直到他38岁之时还是那么懦夫、自私,简直令人讨厌,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才让我对他谅解.阿米尔小时候觉得自己父亲对自己不好,甚至会去妒忌他的父亲对哈桑好.最让人气愤的是,最为一个男人,在哈桑收到凌辱的时候,他怯懦的走开了.胆小、懦夫、这些词汇放到他身上一点都不为过.最后,因为他的自私,不但不对自己的作为感到自责,还陷害哈桑,最后不得已哈桑只能离开阿米尔家.阿米尔的父亲阿里是个仆人但是还是很有自尊心的,走的时候尽管老爷百般规劝,他还是毅然决然,我相信他心里也是非常难过的,但是,作为一个仆人,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尽力保护自己的儿子,这是他唯一的牵挂.也许,在他死之前,他都不知道原来哈桑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阿米尔的自私和胆小,给哈桑带来的伤害到底有多大可能只有哈桑自己体会,但是作为读者,我也能感受到一种真心朋友背叛、陷害自己的痛楚.但是阿米尔在知道哈桑是自己的兄弟之前,他能够只身前往巴基斯坦赎罪,就已经在救赎自己了.在知道索拉博(哈桑的儿子)就是自己的侄子时,他能够前往喀布尔,能够去一个战乱的地方救出那可怜的索拉博时,阿米尔儿时犯的错相信已经得到了真主的原谅吧.可是命运弄人,居然遇到的是阿塞夫,这个邪恶的家伙,不过最后他们的逃脱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如果现实中真的是如此,这样的情节真的让人匪夷所思.刚好,哈桑那年对阿塞夫说的独眼阿塞夫在哈桑自己的儿子手里得到实现.这也是作者想让读者达到一种解恨和释放的方式吧.阿米尔最后能够把侄子带回美国,也能够勇敢的面对那个秘密,能够好好的对待索拉博,已经在赎罪,已经得到读者的原谅.最后呢,哈桑的父亲阿里没有生育功能,讽刺的是,那个当年侵犯自己妻子的老爷,他的儿子阿米尔,也不能生育,这是轮回么?还是报应?可能这也是作者安排的比较巧妙而又合理的结局吧,这样的话,阿米尔也就可以很顺其自然的照顾自己的侄子,既是赎罪,也是理所应当.
  阿米尔的父亲呢?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乐善好施、不受传统规矩约束、有自己想法、能屈能伸、智慧勤劳、勇敢不屈的男人.作为一个父亲,他对自己的儿子很好,尤其是在晚年最后的提亲、供孩子上学、给孩子买车、筹办婚礼等等,努力尽为人父的责任.作为一个老爷,他对儿时的小伙伴阿里和拉辛汗也十分友善,虽然他们仍然是仆人,但是相信他平常对待他们也很不错,尤其是哈桑,每次生日都会送他礼物,而且请医生帮他做手术.尤其是在拉辛汗离开自己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不舍和挽留的那份真诚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有情有义.作为一个商人,他经常帮助他人,不求回报.这在当他为儿子举办生日派对的时候那么多人的评价以及在他去世的时候,即便是在美国也有那么多人前来悼念的场景就能看出来.作为一个丈夫,在他的妻子因为难产去世之后,作者说他从小就生活在男人周围,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妻子也是忠贞的,没有再去找另外的妻室.作为一个男人,在逃难的时候,能够不顾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严厉斥责那些俄国大兵帮助那个怀孕的女人逃过一难,毫不畏惧的勇气,顶天立地!他在哪都能活得有尊严,因为他的性格和他的勤劳勇敢.所以,他在哪都能受到人们的尊敬,也让读者佩服、尊敬.但是,到17章为止我都觉得如果不是作者刻意美化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完美这么有魅力的男人、父亲?他总得有什么缺点吧?在拉辛汗说出那个秘密之后,我才终于明白.原来,这都是他自己的赎罪.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难以弥补的错误,自己最为痛恨的错误,现在只能通过慈善来弥补内心的自责和歉疚.可能真是命运造化,他的人性的一面----美好的性格继承给了哈桑这个私生子,而他犯的错-----人性的另一面,却在自己的孩子上又再一次体现.幸好的是,阿米尔长大后能够忏悔,能够鼓起勇气去挽救,挽救自己的灵魂,挽救他父亲的灵魂.
  
  哈桑,注定是可悲可悯的人.如同阿米尔所说的,命运就是这样,安排好了两个部分来继承他父亲的一切.阿米尔是公开承认的、有社会地位的、可以继承财产的、受人尊敬的少爷,而哈桑呢?他只不过是当地受到逊尼派歧视的什叶派的哈扎拉族人,而且只是一个卑微的仆人.他继承的,是老爷那人性光辉的一面.勇敢不屈、单纯朴实等等很多良好的品格都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只不过,他的命运无法被改变,他注定就只是一个仆人而已.幸好,他也有自己的妻室,也还能见到自己的母亲,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也还算是享受过一番天伦之福.最后的结局,被人赶出大房子,被塔利班人枪毙,他的妻子也随他而去,也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了,毕竟,在那个时候,他们根本没有一点安全.但是留下自己的小儿子索拉博,却是太可怜.在阿米尔回来终于经过艰难的寻找之后,终于拯救了索拉博之后,索拉博为了不想去孤儿院选择自杀,当时看到这心都快跳出来了,生怕真的就这样离去,这样的话就是悲剧结束了.幸好,有及时的医疗和阿米尔妻子的舅舅帮忙,最后把几乎不可能的领养办成功,也带他回了美国.在最后那章里,作者选择以放风筝来结束是再好不过了的.毕竟,故事的开始,就是阿米尔和哈桑放风筝开始的.在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之后,也算是以尽可能比较美好的结局结束.这样阿米尔内心的自责和歉疚会少一些,能够救赎自己.仆人除了哈桑,拉辛汗倒是一个关键性人物.因为,要不是他说出这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也许阿米尔只是知道自己对不起哈桑,但哈桑只是仆人,顶多是好朋友而不是兄弟,索拉博也只是朋友的儿子而不是侄子,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这个秘密.这样让故事变得精彩而又充满着人性.
  
  “为你,千千万万遍.”书中有三处提到,第一次是哈桑帮阿米尔追风筝的时候,第二次是阿米尔回到巴基斯坦时遇到的那个司机说的,最后一次是阿米尔内心对索拉博说的.这可能是阿富汗人对于朋友所给予的最坚定最诚挚的承诺吧.前后相呼应,让故事也变得温暖.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如果阿米尔不回去,那么他就注定是个懦夫,自私自利的坏蛋而已.然而,处于内心的煎熬、自责和愧疚,他选择回去,选择走这条拉辛汗说的可以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做错很多事,而且很多事不但是一时的错误,有可能还会造成终生的遗憾.或许当时是不懂事,或许当时是迫不得已,在或许是时代限制.但是,这些往事不会就随时间过去而消逝,而是会慢慢爬上你老去的心头,让你不得安宁.这也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新闻报导的有一个老人专门登报向一个女老师道歉的事,请求她原谅自己当年在文革的时候所犯下的错误.有些错事可能是小事,有些也可能很大,但是如果人还保有那么一点善良和人性,都会忍不住想要去赎回,去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想要去挽回或者慈善.这便是人性的力量,哪有绝对的坏人,当然,我相信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但是人心总是有一个平衡点,就好象是与生俱来的,你可以骗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一条弥补挽救的路,一条救赎自己灵魂的路.
  
  “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
  “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爸爸说,“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你懂吗?”,的确,所有的烧、杀、捋、掠、奸、抢,都是盗窃.偷,是所有罪行的原罪!这让我想到最近在看的一个央视的关于世界历史的纪录片.里面提到古代的史料时,很多文物播放的同时,打出来的字幕却是“藏于大英博物馆”,你看,这不就是人性的弱点么?这些都不是偷窃行为么?只不过他们装作绅士.想想看,我们平常到底做了多少偷窃的罪行,我们犯了多少罪行!提到刚才的文物,又同时想起文明的冲突.为什么中东地区、为什么阿富汗总是有打不完的仗,平息不了的战争?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人民会自相残杀呢?有的是因为宗教,有的是为了资源.我想要真是后者,可能还好办,如果谈判不成那么真的只能以古老的方式----决斗来决定资源的所有权了.但是这可能还算比较痛快的方式.就像是欧洲大陆几百年的争夺,最后还是可以和解.但是若是前面一种原因,宗教不合,这是属于文化深层次的原因,那就真的很难办了.除非出现一个像我们华夏文明一样,能够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容性极强使得大家和谐相处.要不然,如果像塔利班、像那些宗教原教旨主义者,那么中东西亚永远不会有和平.战争有什么用呢?俄国佬侵占阿富汗、美国人轰炸阿富汗,最终受罪的还是那些平民,街上还是瘦骨嶙峋的老人、孩子和妇女.“战争把男人变得稀缺”.
  
  书才几天就读完了,读一本好书就像谈恋爱一样,一旦动心就很难结束.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看看电影版的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