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主题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9 23:58:21
蜀道难主题是什么?

蜀道难主题是什么?
蜀道难主题是什么?

蜀道难主题是什么?
第一种答案
  《蜀道难》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共有七种说法.唯安旗《蜀道难》新箴提出的第七种说法可以解通全部诗句.这一说法认为此诗是有政治寓意即以蜀道的艰难来比喻仕途的艰难的.但安旗将诗作年定为开元十九年未妥.因此时朝匡还比较清明,唯到了天宝六年宰相李林甫实行选士骗局和杀人如麻的发生,才可与诗中所说情况相契.故此诗作年在天宝六年至天宝十二年之间.
  李白在天宝元年(742)奉诏进京后,拿给贺知章看的《蜀道难》(事见孟棨《本事诗》),当是此前不太久的作品.这首乐府旧题翻新的山水诗,主题单纯,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主题思想复杂,表面是承袭旧题而劝诫寻求安乐的游子不要冒险入蜀,实际是在言外象表,歌唱敢于攀越蜀道的大无畏壮志豪情.换句话说,蜀道是寻常游子的畏途,却是豪壮之士的无限风光的征途.诗里表现三个形象:蜀道、游子和诗人自我.对游子,劝其三思:一是“问君西游何时还”?有没有长期远游的思想准备?二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究竟抱什么目的远途入蜀?三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只为寻求安乐,则不如趁早回家.对蜀道山水,则倾注了雄放壮烈的感情,以极端夸张和非凡想象来表现.开辟这条沟通秦中与蜀中的高山栈道,付出了壮烈牺牲.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高峻惊险,神兽敬畏,正是诗人独特生活道路的象征,理想事业的化身.而登途攀越,高可触摸星辰,孤寂凄厉可怖,一旦困顿,则“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猛虎长蛇时刻威胁.这进一步渲染衬托出蜀道的形象特征,显示出诗人的胸襟情怀.敢登蜀道者须有大无畏的意志、毅力和气概,决非凡夫庸人所为.而诗人自我形象既显露于劝诫游子的悲天悯人之情,更融化于蜀道高险而雄壮的形象之中
  第二种答案
  那么《蜀道难》一诗的主题可以何解呢?
  其一:蜀道难,须早归.这从诗作的字里行间即可得到理解.从第一节的由蜀写到蜀道再写到蜀道难,到第二节的蜀道难且险,再到第三节的蜀道险且乱,其中多用感叹、夸张、比喻、想像,渲染可怖氛围,增强感情抒发,使人很难摆脱言及蜀道而“凋朱颜”的畏惧心理,在一难二险三乱的逐层递进中打消人一攀的念头,从而“不如早还家”.
  然而这一解,似与酒剑磨砺出来的具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志向的李白大有不符.李白寄情山水,邀月成饮,对酒当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第一解单从景论,是明显不能匹配杜甫对李白的盛赞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故笔者认为这并非《蜀道难》真正用意所在.
  其二:仕途难,须早归.这一解,是联系了李白的生平得出的结论.李白出蜀展志,意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数十年经营,却仅得侍君而已,并未才尽其用,这大大悖于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理想,抑郁中萌生归意自在情理之中.从诗的最后一节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是一种隐射;而“磨牙吹血,杀人如麻”也颇多无奈.这似也可以得出仕途不畅、归意渐决的结论.
  然而这一解,又与李白“昔在长安醉花柳,王侯七贵同杯酒”的事实不符.李白心虽无奈,情有可寄,以酒解愁,即便狂醉度日之时亦未曾萌生归意,为什么在《蜀道难》中就有这种归意呢?再不济,李白也有作《清平调》三首之类的才用,也并未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时,意归颇不近其志.至于后来,李白被赐金放还,那时才归,可见李白一直实不想归.再者,李白作此诗时刚过不惑之年,正值壮年,何至归意如此早萌呢?故笔者认为第二解仍觉肤浅.
  那么《蜀道难》一诗的主题究竟何解呢?
  笔者认为,其解在李白始终不灭用世之心.《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句云:“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其实就是《蜀道难》一诗主题的答案.“须行即骑”,可见“游山”并非李白的本意.蜀道所在,其山亦名,而李白谓其“难于上青天”,岂不正是“不须此行”的意思?“剑阁”“锦城”对于常人来说当然神往,而对于出自蜀地的李白来说,“锦城之乐”恐怕远不及“一日看尽长安花”更为吸引人.因此,“不如早还家”之“家”自然亦非普通意义上的家庭,而应是类似“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中蕴含的报国之心.著名学者朱光潜曾说:“诗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鲁迅先生也说:“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②以李白之才思卓识,雄心大志,他是如何也做不到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恬淡的,也无论如何做不到王摩诘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闲适的.那么,李白的心如何安放呢?只能安放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尸位素餐绝非其愿,即使遭遇坎坷磨砺,身贱却不心贱;虽然“举杯浇愁愁更愁”,也“对此可以酣高楼”.这才是李白,真正的李白,原汁原味的李白,唐朝的李白和民族的李白.所以,李白的伟大,当然在于其诗才,但更在于其诗情.“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虽身处泥潭却其洁如水,天然自得,本性不改,只有李白有这种洒脱、飘逸和浪漫.从这个意义上讲,挖一个小孔苟延残喘和举杯邀月对影成歌哪一个更高明呢?答案无疑是后者.背负忧国忧民之心将身影永世匍匐,杜甫活得累了些,也少给后人留下了欢乐;而李白不然,他用快乐逼退浊世的湮灭,狂放中孤傲高踞,心事玲珑,你怎么读都可以读出一种尊贵和激动.也只有在这时候,《蜀道难》才“可以在无数的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朱光潜).
  让我们再从诗中找找答案.首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我们既然不上青天,何不为世所用呢?这是用世之心的婉叹.其次,“问君西游何时还”,“西游”即入蜀,“还”的自然是长安,这与下文不如“早还家”相照应,“不如”又暗示蜀不如长安,这是用世之心的婉现.再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里用蜀人口气劝说,大有(自己的)“往事不堪回首,须及时把握今朝”之意,用世之心溢于言表.再其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一个“或”字蕴藉含蓄,李白是在替谁担心呢?用世之心渐明.最后“侧身西望长咨嗟”,“西望”与前文照应,意涉入蜀,“长咨嗟”又是为谁叹息呢?虽说根据前文可知蜀地不如都城,自为友人惋伤;但推人及己之心亦难免之,故用世之心至此又有些淡淡的激愤了.至此再回头一览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蜀道难”在李白笔下纤毫毕现,让人如临其境,虽说这是李白超人的想像力所致,但若无“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和胆略,此“难”又何可言及呢?所以,“蜀道难”只是李白虚置的表象,其深层含意还在于“世上无难事,用心而为之”.戒战如平险,谁可为之?唯有李白.由此看来,李白的用世之心积极而强烈,浸透字里行间.
  综上所述,《蜀道难》一诗的主题看似压抑,实则奋进;看似出世,实则用世;看似飘逸,实则沉郁.它使笔者不由得想起了贾平凹在《商州》里说过的一句话:“这种艰辛近乎于残酷,但又陶冶和膨胀了他的意志和力.”③这句话,倒不失为作《蜀道难》之时的李白的写照了.正如法捷耶夫所说:“鲁迅的讽刺和幽默到处都表现出来.”④李白在《蜀道难》中的用世之心也正如此.掩卷之余,笔者试用一幅对联赞之:胆气锐气酒气剑气,大气成大器;豪情热情激情诗情,真情写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