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02:52:00
勤奋的故事

勤奋的故事
勤奋的故事

勤奋的故事
头悬梁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经常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锥刺股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
  壁凿求光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
  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在学习时,总是非常用功.记得有一次,在一次课上他有一些问题没弄懂,便在别人下课喝咖啡时,仔细把上节课的内容像放电影似的,再回顾了一遍,有不懂的文章,他就高声诵读.因此,他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每当别人问他学习好的秘诀时,他说是“勤奋”!
  爱迪生蓄电池
  一旦确定了目标,爱迪生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的头脑里,其他事情,包括衣食住行似乎都淡化了,只清晰地留下研究工作.
  一天,爱迪生在家里吃饭时,突然举着刀叉的手停在空中,面部表情呆板.他的夫人看惯了他的这类事,知道他正考虑蓄电池的问题,便关切地问:“蓄电池‘短命’的原因在哪里?”
  ?“毛病出在内脏.要治好它的根,看来要给他开个刀,换器官.”
  “不是大家都认为,只能用铅和硫酸吗?”夫人脱口而出.她想了想,对她的丈夫——爱迪生说这种话毫无意义.他不是在许多“不可能”之中创造了奇迹吗?于是,夫人连忙纠正道:“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对吗?”
  ?爱迪生被夫人的这番话逗乐了.“是啊,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我一定要攻下这个难关.”爱迪生暗暗地下定决心.
  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比较、分析,爱迪生确认病根出在硫酸上.因此治好病根的方案与原来设想的一样:用一种碱性溶液代替酸性溶液——硫酸,然后找一种金属代替铅.当然这种金属应该会与选用的碱性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并能产生电流.
  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只要选定一种碱性溶液,再找一种合适的金属就行了.然而,做起来却是非常非常的困难.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做实验.一个春天过去了,又一个春天过去了,苦战了3年,爱迪生试用了几千种材料,做了4万多次的实验,可依然没有什么收获.这时,一些冷言冷语也向他袭来,可爱迪生并不理会.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
  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向他问道:
  “请问尊敬的发明家,您花了3年时间,做了4万多次实验,有些什么收获?”
  爱迪生笑了笑说:“收获嘛,比较大,我们已经知道有好几千种材料不能用来做蓄电池.”
  爱迪生的回答,博得在场的人一片喝彩声.那位记者也被爱迪生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红着脸为他鼓掌.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爱迪生将他的试验继续下去.
  1904年,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爱迪生终于用氢氧化钠(烧碱)溶液代替硫酸,用镍、铁代替铅,制成世界上第一台镍铁碱电池.它的供电时间相当长,在当时可以算是“老寿星”了.
  ?正当助手们欢呼试验成功的时候,爱迪生十分冷静.他觉得,试验还没有结束,还需要对新型蓄电池的性能做进一步的验证.因此,他没有急着报道这一重大新闻.
  ?为了试验新蓄电池的耐久性和机械强度,他用新电池装配6电动车,并叫司机每天将车开到凸凹不平的路面上跑100英里;他将蓄电池从四楼高处往下摔来做机械强度实验.
  经过严格的考验,不断地改进,1909年,爱迪生向世人宣布:他已成功地研制成功性能良好的镍铁碱电池.
  为了纪念爱迪生付出的辛勤劳动,人们管镍铁碱电池叫“爱迪生蓄电池”.
  齐白石挂角读书
  从小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古人“负薪”、“挂角”的勤学故事.“挂角”说的是唐朝李密,初为隋炀帝宿卫,后辞去发愤读书,骑牛到外地寻师,以《汉书》挂牛角,行、止皆展读.阅《齐白石状略》,知道这位杰出艺术家少时也曾“挂角”读书,打下古文基础.
  白石老人留下的古文作品,不及他写的诗多,但从他的《自状略》中,可以看出其古文功力和特有的风格.他出身贫苦农家,11岁以前放牛、砍柴,在劳动中抓紧时间读书,还以树枝在地上、墙上练习写字.有一天,在山上专心读书,忘了砍柴,粪也拣得不多,吃完晚饭又提笔写字时,他祖母就叹息着说:“伢儿,你投错了人家.”对于这一儿时经历,他在《自状略》中这样写:
  王母(即祖母)曰:“今既力能砍柴为炊,汝只管写字.俗语云:‘三日风,五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孙奈何?惜汝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于是将《论语》挂于牛角,日日负薪,以为常事.
  上面的引文只有几十字,逼真地描摹了祖母当时口语,表达了她既忧伤又惋惜之情,也记述了齐白石为了励志成材,每日外出砍柴然又不废读的真实情况.这样简洁的文言,自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他做了16年木工,27岁始拜湘潭名士陈少蕃和胡沁园为师,自咏“廿七年华始有师”.胡先生教他画画,陈先生又说,“画画要题诗”,叫他学诗,先读《唐诗三百首》,老人先前背过《千家诗》,不久就把《唐诗三百首》熟读了.又读了《孟子》、唐宋八大家古文,津津有味地看过《聊斋志异》、《三国演义》一类的小说.后来胡先生办了诗会,叫他也加入,他初次做了一首七绝交上去,先生把他“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两句念给大家听,夸奖他根底虽差,却有性灵.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中云:“凡学诗者,无不知要有真性情,却不知真性情者,非到做诗时才去打算也”,要平日“时时培护,字字持守,不为外物摇夺,久之,则真性情方能团结到身心上,即一语言一文字,这个真性情时时流露出来.”白石老人真有这方面功夫,比如11岁那年,祖父叫他每天上山,一面放牛,一面砍柴,顺便拾点粪,还带着二弟一道去.祖母买了个铜铃,用红头绳系在他脖子上,说“到晚晌,我在门口等着,听到铃声由远而近,知道你们回来了,煮好了饭,跟你们一块儿吃.”这铃后在兵乱中丢失,老人于民国的初年重买了一个小铜铃,系在裤带上,还刻了一方印章:“佩铃人以为永怀”.后来齐白石题过一首画牛的诗,诗云:
  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
  纪念他祖母、母亲待他的一番慈爱之心,短短廿八字一首小诗,流露了无限动人真性情.
  白石老人还有一些画上都有着长题,都是文简意深的,兹不赘录.
  老人30岁后,60余年诗作不少,多于散文,自己曾有手抄本《白石诗抄》,又有门人抄的《寄园诗草》,三十年代他七十几岁时还有自集的《白石诗草》,然均不易见了.五十年代刊于上海《文汇报》的张次溪作《齐白石一生》,所引老人精练而真情流露的七绝多首,亦未印单行本.这些诗文后来或者有人辑印行世,未可知也.
  参考资料:http://www.chinese001.com/xxyw/rjkbb/1njxc/jxsc/k27-41.jsp